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7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五行,各有分別。此論陰陽水火之氣,而不病五臟之有形,如所謂「腎且絕」 ,是腎之水液陰氣并絕,非臟傷之骨消也。夫天一生水,在上為天,在下為泉,天包乎地,水通乎天,陰陽相貫,上下循環。在人則太陽在上,精水在下,如三陽并至,并於陰,而上下無常,薄為腸澼,則腎之精氣且絕矣。惋惋,驚嘆貌。殷,盛也。古者日中為市,人事正殷,至日暮陽盡而陰受氣,則萬民皆臥。蓋言在天之道,陽氣為陽,精水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在人之道,三陽為陽,精液為陰,晝出為陽,夜入為陰,蓋以比天之陰陽,晝出夜臥,陰陽和平,可長保其天年。若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亦可壽敝。天地如有陽無陰,有陰無陽,且斃在旦夕,又焉能如天之長、地之久乎?是以天下萬民應天之道,至陽盡而陰受氣之時,驚嘆其日暮,則從容不出,人事不殷。蓋以天之陰陽,比類人之陰陽,絕者絕而生者生,在天之道,不過陰陽亢極,豈至於有陽無陰,有晝無夜哉?

《示從容論篇七十六》從音
{{{3}}}{{{4}}}

張志聰曰:得天之道,出於自然,不待勉強,即孔氏之所謂「從容中道聖人」 也。故示以從容之道,因以名篇。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 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 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 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 即不能知,為世所怨。」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 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王冰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故名曰傳化之腑。」 是以古之治病者,以為過失也。

《馬蒔》曰:「此帝言雷公未能知比類之理,而公果以不明自對也。」

張志聰曰:此篇論精水并至而陽氣傷也。上章論陽氣盛而精水絕,此篇論精水盛而陽氣傷,陰陽水火之不可偏者也。夫五臟,主藏精者也。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故曰「腎且絕。」 腎雖藏精而為水臟,然津液之生,原出於胃腑水穀之精微。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與腎臟雌雄相合,通於腦髓,出於上竅,而為涕唾哭泣。此人之津水所從行,亦如天之精水在泉,而上通於天也。膽主藏津汁,通於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胞者,水之所由洩也。悲哀者,謂心悲志悲,故泣出也。此言腎液之上通於心,而出於上竅也。雷公止知經脈之道,而不知天之陰陽,故帝即於有形「之臟腑形骸而問之。殊不知有形之中,有無形之氣也。」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鍼石之敗, 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 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帝曰:「公何年 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 上下篇以對何也?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 沈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若夫三 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長上聲少去聲夫並 平聲

王冰曰:「過謂過失,所謂不率常候而生病者也。毒藥攻邪,滋味充養,試公之問,知與不知爾。《窈冥》,謂不可見者,則形氣榮衛也。肝虛、腎虛、脾虛,則上下篇之旨也。脾虛脈浮,候則似肺;腎小浮上,候則似脾;肝急沈散,候則似腎者,何也?以臟相近,故脈象參差而相類也。是以工惑亂之,為治之過失矣。猶宜從容安緩,審」 比類之,而得三臟之形候。蓋浮而緩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沈而滑曰腎。不能比類,則疑亂彌甚。「三臟參居」 ,言脾合土,肝合木,腎合水,三臟皆在鬲下,居止相近也。

馬蒔曰:此公以三臟之虛者為問,而帝舉脈之相似者曉之,欲其知比類之義也。「請問不知,言有不知者,則當請問也。煩冤者,煩悶也。余真問以自謬,言我發問而子對不相應,是我之自招其謬也。吾所問者,乃窈冥之理,今子言上下篇,則非我發問之心也。《八正神明論》曰:『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 工獨知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 彼三臟之虛。不過《上下篇》之言耳。非吾之所問也。子今欲知比類之義。試觀三臟相似之脈。遂可以比類而觀之矣。浮而緩者脾也。浮而短者肺也。小浮而滑者心也。急緊而散者肝也。搏沈而滑者腎也。乃五臟之正脈也。今脾脈虛浮似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