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始篇》曰:「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是以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量其淺深疾徐,所以發天時之常也。灸法亦然。若灸而過此法,命曰惡火」 ,則骨為之枯,脈為之濇,刺而過此法,則脫氣矣。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 脆,及膕之大小,可為度量乎?」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 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 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 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度去聲量 龍張切

馬蒔曰:「此言人之肉不脫,血氣不衰者,可以度量而鍼灸之。反此者,則不可度量,而止可調治也。」 尚御公曰:「夫天闕西北,地陷東南,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秋氣常在,而人亦應之。是以五方之民,有疎理緻理,肥脂瘦痟之不同,故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中度者,即瘦而不甚脫,肉雖弱而血氣不衰,是謂適」 其中。而為度之正也 。莫雲從曰。上節法天之常。此因地之理。以適人之厚薄堅脆。所以人與天地參也。

《經筋篇第十三》

馬蒔曰:「《經》皆有筋,筋皆有病,各有治法,故名篇。」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 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 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并,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 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 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 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 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 右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 痹也。頄音仇顒音偶網當作綱

馬蒔曰:「此詳言膀胱經之筋,其病為仲春痹,而刺之有法也。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外側之至陰穴,由通谷、束骨、京骨、金門、申脈,結於踵跟之僕參、崑崙,又上循跟,出於外踝,由附陽、飛揚、承山、承筋、合陽,結於膕中央之委中穴。其別者,從飛揚絡穴與膕中相并而行委陽、浮郄、殷門等穴,以上結於臀,上會陽下中」 ,次上四髎白環俞,直至大椎,計二十一穴,開中行一寸五分,挾脊上於項之天柱、玉枕等穴。其直者,則結於玉枕之下枕骨上,由是而上於頭,以至前,下於顏,結於鼻。又其支者,自睛明為目上綱,下結於目下之頄。又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手陽明經之肩髃。又其支者,入於腋下,上出於缺盆,上結於完骨。又其支者,出於缺盆,斜上出於目下之頄。及其為病,則足小指支跟,當為腫,為痛,為膕中筋攣,為脊中反折,為項筋急,為肩不舉,為腋支,缺盆中痛,不可左右搖。治之者,當以燔鍼劫刺之,刺之而已,知則準其刺之之數,其所取之俞穴,即痛處是也。此證當發於二月之時,故名之曰「仲春痹」 也。

張志聰曰:「此篇論手足之筋,亦如經脈之起於指,并而經絡於形身之上下,以應天之四時六氣、十二辰、十二月,蓋亦秉三陰三陽之氣所生也。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之至陰穴間,循踝膝腨膕以上臀,至項,結於腦後枕骨而上頭,至前復下於顏,結於鼻,而為目上之綱維。此皆循脈而上經於頭。其支者,亦如經」 脈之支別,從經筋而旁絡也。故其病為小指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經筋之為病也。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支筋之為病也。燔鍼,燒鍼也。「劫刺」 者,如劫奪之勢,刺之即去,無迎隨出入之法。知者,血氣和而知其伸舒也。「以痛為俞」 者,隨其痛處而即為所取之俞穴也。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痹,痹者,血氣留閉而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故為仲春之痹。蓋手足陰陽之筋,應天之四時,歲之十二月,故其為病,亦應時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 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 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 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 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 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 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