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張志聰曰:「此章論營衛之生始會合,因以名篇。首節論營衛之所生,而各走其道;下節論營衛之會合,相將而行,外內出入,此陰陽離合之道也。穀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者,此營血之榮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也。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乃別出兩行營衛之道。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晝夜五十營,而復大會于手太陰,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此營氣之行于脈中,循度環轉,以應呼吸漏下者也。衛氣夜行于陰二十五度,日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則臥起而目張,至陰則休止而目瞑。日中陽氣隴,而衛氣正行于陽,故為重陽。夜半陰氣隴,而衛氣正行于陰,故為重陰。太陰主地」 ,太陽主天。衛氣日行于太陽之膚表,而夜行于五臟之募原,乃太陰所主之地中也。外內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此衛氣之所行也。夜半為陰隴,夜半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陰陽大會,天下萬民皆臥,命曰合陰。此天氣夜行于陰,而與陰氣會合。天道晝夜之陰陽也。平旦衛氣行于陰盡。而表陽復受。此「衛氣如是。晝夜出入之無已。」 與天地陰陽之同紀也。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 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 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 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 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馬蒔曰:上節言老壯不同氣,故此復以老人之夜不瞑,少壯之晝不瞑者而問之。「氣道通」 者,脈氣之道也。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者,如上節之論營衛是也。

張志聰曰:「此論營與衛合,偕行于皮膚肌腠之間,分為晝夜,而外內出入者也。血氣者,充膚熱肉,澹滲皮毛之血氣。肌肉者,在外皮膚之肌肉,在內募原之肌肉。氣道者,肌肉之文理,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營衛之所遊行出入者也。故肌肉滑利,氣道疏通,則營衛之行,不失其出入之常度,故晝精明而夜瞑合。如肌肉」 乾枯,氣道澀滯,則五臟之氣相搏,而不能通調于外內矣。夫營血者,五臟之精氣也。五臟不和,則營氣衰少,營氣衰則不能外營于肌肉,而衛氣內伐矣。衛氣內伐而不得循行五臟,故晝不精而夜不瞑也。此言營衛相將,衛隨營行者也。夫經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者,論營衛二氣,分陰陽清濁之道路也。《平脈》篇曰:營為血,衛為氣。《本經》曰:「化而為血,命曰營氣。」 蓋經脈之外,有充膚熱肉之血氣,皆為營氣,當知脈外有營,與衛氣相將出入者也。是以《本經》論營衛之生始,離合計五篇有奇。五《十營篇》論營氣之行于脈中,衛氣行篇論衛氣之行于脈外,《營氣篇》論營血之營于六臟六腑十二經脈。此篇論營衛之生,各有所從來,各走其道,而復會合于皮膚肌腠之間,營衛相將,偕行出入。《衛氣》篇論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出于膚表,故與衛氣相合而偕行。夫脈內之血氣順行,則脈外之氣血逆轉,此陰陽離合,外內逆順之常也。陰陽之道,通變無窮,千古而下,皆礙于「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之句,而不會通于全經。以致《聖經》大義。蒙昧久矣。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 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下當作上

馬蒔曰:此言營衛之所由生也。義見上節註中。張志聰曰:帝承上文之義,復問營衛相將之所行,皆何道從來,而行于脈外也。夫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此入胃水穀之精氣,別出兩行營衛之道,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乃精氣也。中焦受氣取汁,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行于經隧,命曰營氣。此血之氣名營氣,故曰「營出中焦」 ,與精氣之少有別也。《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五味篇》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 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衛者,陽明水穀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于表陽,故曰衛出上焦。夫充膚熱肉之血,乃中焦水穀之津液,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癰疽章》曰:「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夫谿谷者,肌肉之分會也。是津液先和調于分肉孫絡之間,變化而赤為血。血和而後孫絡滿溢,注于絡脈經脈,故中焦之津液,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者,謂血榮于身形之肌肉也。獨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謂血注于孫脈經脈也。此血之氣,命曰「營氣」 ,與應呼吸漏下之營氣少別,故外與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