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張志聰曰:「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部分,故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淵液乃足少陽膽經穴,在腋下三寸,蓋從外而將入於內也。任脈居陽明少陽四脈之中,故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此在外腑經之毒,內熏於臟,故至十餘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 刺,以鍼煩心者,死不可治。

馬蒔曰:「此言腦爍之有死徵也。」

張志聰曰:「陽氣大發」 者,三陽之氣并發也。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經脈,入於腦,出於項,故發於項,名曰「腦爍。」 此盛陽之氣,消爍腦髓也。夫心為陽中之太陽,心與太陽標本相合,心氣受鬱,故其色不樂。若煩心者,腑毒干臟,死不可治矣。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 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馬蒔曰:此言疵癰之當急治也。

張志聰曰:「肩臑乃肺臟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此癰浮淺,如疵在皮毛,而不害五臟,故速焫灸,則毒隨氣而散矣 。」 姚士因曰:「火氣能消肺金之毒。」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 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馬蒔曰:「此言米疽之有治法也。」

張志聰曰:「腋下亦肺臟之部分,米者言其小也。治之以砭石者,癰亦浮淺也,毒氣在於皮膚之間,六日則氣已周而來復,故已勿裹之者,使毒氣外泄也。夫癰發於腑部者,反熏臟而死,發於臟部者,易已,此皆淺深內外之別。」

其癰堅而不㿉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

《馬蒔》曰:「此言馬刀挾纓之證,當急治之也。」

張志聰曰:「癰在膺腋之間,堅而不㿉者,此為馬刀挾纓,足陽明之證也。故宜急治之,以保胃氣。」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 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馬蒔曰:此言井疽之當早治,而否則有死期也。張志聰曰:「胸者,膻中之分,宗氣之所居也。宗氣出於陽明,故不早治,則下入於腹,而傷陽明胃氣,胃氣傷則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穀實𦸈。𧁾常苦寒熱, 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馬蒔曰:此言甘疽之當急治,而死後有膿也。穀木名𦸈。𧁾即栝蔞也。張志聰曰:「膺乃足厥陰、陽明之部分,故疽發於此。其名曰甘,其色青也,狀如穀實𦸈。」𧁾者,如米穀,如栝蔞之子實也。陽明從太陰之化,厥陰從少陽之化,陰陽互交,故往來寒熱也。急治之以去其寒熱。疽至十年而後發,乃死。死後出膿者,謂至將死之候,然後出膿而死,此即乳岩石癰之證也。夫寒熱者,厥陰陽明之氣病也,如穀實、𦸈。𧁾者,肝臟胃腑之鬱毒,留於脈絡之間,即如鼠瘻。寒熱之毒,其本在臟,其末在脈,故不易消,而亦不即發也。至十年之久,臟腑之氣將衰,則毒氣發而潰爛死矣。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 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請幫助識別此字。𧄍草根 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 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馬蒔曰:「此言女子有敗疵之證,而有治之之法也。」請幫助識別此字。𧄍,今之連𧄍也。同連𧄍及草根各一升,共二升,煮汁以強飲之。

張志聰曰:「脇在腋之下,肺肝之部分也。肺主氣,肝主血,女子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此因氣血不調而生,故為女子之病。宜如治大癰之法以灸之,則不至爛筋傷骨。薐乃水草𧄍連𧄍各剉,煮一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乃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 急治。三十日死矣。

馬蒔曰:「此言股脛疽之當急治,而否則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發於股脛,足少陰之毒也。其狀不甚變者,毒附於骨而不外發,如癰狀也。不急治之,三十日死。腎為水臟,月為陰而應水,故應月一周而死。」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 死矣。

馬蒔曰:此言銳疽之當急治,而否則有死期也。張志聰曰:「尻乃足太陽之部分,太陽之上,寒水主之,故亦應月而死。夫腎與膀胱為水臟水腑,腎為陰而主骨,故癰膿搏骨而不外發。腑為陽,而太陽之氣,主於膚表,故其狀赤堅而大。夫陽毒起發於外,而亦致死者,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噫能知臟腑陰陽,榮衛血氣,表裏、標本,多能死中求生也。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 不治十日而當死。

馬蒔曰:「此言赤施之當急治,而生股內者之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