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屬陰而主血,脈宜沈靜。盛者肝臟之火盛,而血不藏也。《靈樞診尺篇》曰:「尺膚濇者,風痹也。」 夫邪迫於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於皮膚之間,而迫於經脈,故主多汗。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汗乃陰之液也。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夫陽氣生於陰中,尺膚寒,生陽之氣少矣,陽氣衰於下,故主虛泄,泄則亡陰,故脈細也。此以診尺而知腎臟之生陽,下焦之虛泄也。尺膚粗常熱者,火熱下行,故主熱中,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夫陰陽氣血,由陰而陽,從下而上,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內上下也。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 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者死。」
〈註〉夫五臟之氣,乃由地之五行而生。而地之五行,又乃由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於五行,而死於十干也。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註〉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甚者,當姙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 大,命曰「逆四時」也。
〈註〉《後章》論「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故雖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而陰陽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 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註〉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而人之氣血有浮大沈瘦之陰陽,即受病之脈氣,亦有外內虛實之相應。故脈不應病者,命曰「反四時」也。如風熱之病,氣應浮動而脈反靜;泄脫之病,氣應虛收而脈反實;病在中者,氣應沈實而脈反虛;病在外者,氣應升浮而脈反堅濇。此脈證之不相應者,正氣亂也,故為難治。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 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 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註〉五臟皆稟氣於胃,胃氣者,水穀之所資生,故人以水穀為本,胃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也。所謂無胃氣者,真臟脈見,而不得微和之氣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真臟之脈,亦胃氣之所生也。故曰「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者,春為弦,夏為鉤,秋為毛,冬為石,皆得胃氣而為之也。故曰:「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註〉「夫脾與胃,以膜相連耳,是以胃氣之行於五臟者,由脾氣之轉輸,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是以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焉。故太陽之洪大,陽氣之盛也;少陽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陽明之浮大而短」者,兩陽合明,陽盛而間於二陽之間也。此三陽之氣也,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 氣為本。
〈註〉累累如連珠者,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心臟和平之象。琅玕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溫潤而柔滑也。此臟真之脈,柔耎和平者,得四時之胃氣也。前節以四時胃氣,資於臟真,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此節以五臟之真,得四時胃氣,故曰平心脈來夏,以胃氣為本;平肺脈來秋,以胃氣為本。以是脈象之少有不同也。蓋弦、鉤毛石者。臟真之氣象也。如連珠如榆莢者。臟真之體象也。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 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註〉喘喘,急疾貌。喘喘連屬,心氣不安也。曲者,鉤之象。其中微曲,心氣虛也。故當主心病,居不動也。曲而不動,如操帶鉤,無如珠生,動之象矣。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 本。
〈註〉厭厭,安靜貌。聶聶,輕小也。落降,收也。如落榆莢者,言雖輕薄而中不虛。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而資生於脾土,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 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註〉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如循雞羽。較之榆莢。更屬輕虛。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賊我之木體。如風吹毛。散亂劇也。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春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