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衛氣行於脈外,宗氣兩行,營衛之道。」 此經脈外內之氣,相為和平,而有形之營血,分行於外內,亦相為勻等者也。夫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膚熱肉,澹滲皮毛。此下伏於胞中之血,半隨衝脈而行於脈內,半隨衝脈而散於皮膚。又足陽明之脈,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而出於腹氣之街;衝脈與少陰之大絡,循陰股而下出於脛氣之街。夫精專者二分行於經隧,隨衝脈者二分出於氣街,是經脈外內之氣血,相為勻等矣。皮膚之氣血,從指井而溜注於榮俞,脈中之血氣,從本標而外出於膚表,從道往還,莫知其極矣。伯言氣之離臟,卒然如弓弩之發者,謂五臟之氣至於手太陰,而變見於寸口者,應手而動,若弓弩之發弦上於魚際,則動氣衰而無動脈矣。「其餘氣衰散以逆上」 者,謂餘氣分散,而上注於手陽明大腸之經,故其脈上魚,而其行微緩也。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 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 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 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 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 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此言陽明氣盛,而獨動不休者也。《陰陽繫日月論》曰:「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又曰:「兩火合并,故為陽明。」是陽明主燥金之氣,而又有悍熱之火氣也。胃氣上注於肺者,胃腑所生之榮氣。宗氣上注於肺,而行於經脈之外內,以應呼吸漏下。其悍熱之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此陽明之悍氣,上走空竅,行於皮膚之氣分,而下合於陽明之脈中,并下人迎,此胃腑所生之悍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謂在上之人迎,在下之衝陽,其動之相應也。故陽病而陽脈小,陰脈大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陽脈小者為逆。故陰陽上下。靜則俱靜。動則俱動。若引繩墨。如相傾而不相應者。則為病矣。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 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 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 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 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此言流溢於中之血氣,一從衝脈與足少陰之大絡,而下出足脛之氣街,循陰股內廉者,血氣出於皮膚,仍循少陰之經而行也。「邪入膕中」者,與太陽之承山踝上以下也;其別者,乃少陰之支絡,別走於踝跗,上入大指之間,而散於十指之絡,是以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蓋陰陽二氣,本於先天之水火,藏於腎臟,出於下而生於上也。

《論疾診尺篇》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 有加,立死。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夫皮膚為陽,血脈為陰,尺堅大,脈小甚者,陽盛而陰絕於外也;少氣悗有加者,陽盛而陰絕於內也。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請幫助識別此字。也。安臥小便 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身痛,病見於肉也。色黃,病見於皮也。齒垢黃,病見於骨也。爪甲上黃,病見於筋也。黃疸,脾病也,脾病故解㑊安臥。小腸為赤腸,心之腑也,心主血脈。「小便赤黃,脈小而澀,病見於脈也。小便赤黃」,下焦熱也。不嗜食,上焦虛也。蓋土位中央,而上下四旁皆為之應。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沈等 者,病難已也。

寸口者,手太陰之兩脈,分寸、關、尺三部,以候臟腑之血氣也;人迎、氣口者,候三陰三陽之氣也。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浮沈等者,皆表裏陰陽,血氣皆病,故為難已。按:人迎、氣口,以左為陽而右為陰;手太陰之兩脈,以寸為陽而尺為陰。是以宋崔紫虛《四言舉要》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亦有所本也。夫寸口者,在太淵之分,關前一分者,寸關之間也。寸關、尺三部,以候內之五臟六腑;人迎、氣口,以候外之三陰三陽,所候不同,而所取之部位,亦有別也。是以手太陰之兩寸曰寸口、人迎,寸口又曰脈口,又曰氣口,蓋各有部位之分,故名亦有別也。《五色篇》曰:「脈之浮沈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蓋左右三部之脈。以候血脈。左右之人迎氣口。以候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