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5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苓、半夏、扁豆、砂仁、澤瀉之類。皆可隨宜增用之。若胸腹有滯。而兼時氣寒熱者。加柴胡。

清膈煎

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上盛眩運等證。」

陳皮錢半 貝母二、三錢,微敲破 膽星一、二錢, 海石、 木通各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

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鍾。」

如渴甚者。加天花粉一錢。

如熱及下焦小水不利者。加梔子一錢半。

如熱在上焦,頭面紅赤,煩渴喜冷者,加生石膏二、三錢。

「如痰火上壅,而小水不利者,加澤瀉一二錢。如痰火閉結,大便不通而兼脹滿者,加大黃數錢」 ,或𥐚硝一二錢,酌宜用之。

滋陰八味煎

治陰虛火盛,頭痛頭旋,下焦濕熱等證。此方變丸為湯,即名「滋陰八味煎。」

山藥 山萸肉各四兩 丹皮 白茯苓 澤瀉 黃蘗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蒸搗

右加煉蜜搗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滾白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理陰煎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以致眩運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欲知調補,當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證。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熱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湯,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發,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黃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 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或加肉桂一二錢,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 ;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若風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 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惟仲景獨知此義。苐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學者當因所宜酌而用之。

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莘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并加柴胡以助之亦可。

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二味加減與之,或止加人參亦可。

若治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於前方加茯苓一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

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并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之屬。

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

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頭重頭眩,而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 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內疏黃連湯保命集下同

治「腦疽,嘔呃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水悶,而皮肉不變色根深。大病在內,臟腑祕澀,當急疏利之。」

黃連 白芍藥, 當歸身 檳榔 木香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山梔各一兩, 連𧄍二兩

右除檳榔、木香二味為細末外,並剉,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先喫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黃一錢,再服加一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證,止服黃連湯。「大便祕澀,加大黃。覺無熱證,少煎沒藥、內托復煎散,時時服之。如實無熱,及大小便通,止服復煎散;稍有熱證,卻服黃連湯。祕則加大黃。如此內外皆通,營衛和調,則」 經絡自不遏絕矣。

內托復煎散

治「腦疽焮腫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