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1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食積而為脹痛者,必痛有常所,而脹無休息,不往不 來,不離其處者,是有形之痛也。然或食或血,察得所 因,乃可攻而去之,此二者之當辨也。

《論痛脈》

凡諸病之虛實,辨之於脈者皆易,惟心腹痛證,則有 大有小,其脈多有難辨。雖滑實有力者,固多實邪;虛 弱無神者,固多虛邪,此其常也。然暴痛之極者,每多 沉伏細澀,最似極虛之候。不知氣為邪逆,氣逆則脈 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脈。然於沉伏之中 細察之,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此必寒邪阻遏陽氣, 多有是脈。若火邪作痛則不然。凡見此者,不得因其 細極微極,便認為虛脫,妄用補劑,必大誤矣。辨之法, 但當察其形氣,以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以知新 病久病及何所因而起。大都暴病痛極,而脈忽沉伏 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再以前 論虛實之法,酌之以理,參而診之,則萬無一失矣。

《論痛治》

凡心腹痛證,必須先辨寒熱。如無熱證熱脈,則定非 火邪,不得妄用涼藥。

凡治心腹痛證,古云「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此以 閉結堅實者為言。若腹無堅滿,痛無結聚,則此說不 可用也。其有因虛而作痛者,此一說更如冰炭。 凡痛在上焦者,如因停滯,既痛兼脹,不易行散,而痛 極難忍者,欲其滯去速效,無如吐之之妙。若無停積 脹急,而或寒或氣,微有凝滯而作痛者,但順其氣,無 有不愈。

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 亦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 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皆當以理氣為主,宜排 氣飲加減主之。食滯者,兼乎消導,寒滯者,兼乎溫中。 若止因氣逆,則但理其氣,病自愈矣。其有諸藥不效, 氣結難解者,惟神香散為妙。若氣有滯逆,隨觸隨發 者,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碎熱酒服之。或用官桂三兩, 水煎頓服。此二方最妙。

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熱,或食或蟲,或血、或氣逆皆 有之。凡閉結者,利之下之,當各求其類而治之。 寒滯之痛,有因內寒者,如食寒飲冷之類是也。必兼 寒兼食,隨其宜而治之,如上法可也。有因外寒者,或 觸冒不時之寒邪,或犯客令之寒氣,或受暴雨沙氣 之陰毒,以致心腹攪痛,或吐或瀉,或上不能吐,下不 能瀉,而為乾霍亂危劇等證,總由寒氣犯臟,或在上 焦,或在中下二焦。凡痛急在上者,用吐最妙。在中、在 下者,俱宜解寒行滯,以排氣飲為主,加減治之。或不 換金正氣散,或和胃飲、平胃散、十香丸之類,皆可擇 用。其有寒逆之甚者,宜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又 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滯,當隨證作引以送之。

血積之有腹痛者,是即蓄血證也。而血證之屬有四: 一傷寒有蓄血證。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 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 而鞕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小便利者,則 是蓄血之證,此當分而治之。其他證治,井婦人血痛 證治,並詳本門。若跌打損傷,有瘀血腹痛證,但去其 瘀,而痛自愈。凡氣血和平者,宜通瘀煎加減治之。其 有血滯便結,邪實不通者,宜桃仁承氣湯、百順丸主 之。或血虛燥結,便祕不通者,宜玉燭散主之。若食鬱 既久,而胃脘有瘀血作痛者,生韭飲。

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 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腎,氣 血本虛,而偶犯勞傷,或偶犯寒氣,及飲食不調者,亦 有此證。凡虛痛之候,每多連綿不止,而亦無急暴之 勢,或按之揉之,溫之熨之,痛必稍緩。其在心脾胸脅 之間者,則或為戚戚,或為慌慌,或似非。或饑勞 更甚,或得食稍可,或懊憹無跡,莫可名狀,或彤色青 黃,或脈微氣弱,是皆虛寒之證,此非甘溫養血補脾 和中不可也。宜大小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若 氣虛者,必大加人參,陽衰者,必佐以桂、附、乾薑。丹溪 曰:「諸痛不可補氣」,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而曰諸 痛皆然,則謬矣。其下虛腹痛,必因虛挾寒,或「陽虛中 寒者乃有之,察無形跡,而喜按喜煖者是也。治宜補 陰逐寒,必宜理陰煎主之。然男子則間或有之,惟女 人則陰虛而痛者更多,蓋女人有月經帶濁之病,所 以為異,亦宜理陰煎大劑主之。」予用此以活人多矣。 若虛中挾滯,而血有不行者,惟決津煎為最妙。凡治 心腹痛證,已經攻擊滌蕩,愈「而復作,或再三用之,而 愈作愈甚,或脈反浮弦虛大者,皆為中虛之候。」此皆 酌其虛實,而或兼治邪氣,或專補正氣。若用補無碍, 則當漸進,切不可雜亂妄投,以自掣其肘。但當純用 補藥,使脾胃氣強,得以運行,則邪氣自不能犯,又何 疼痛之有。

凡火邪熱鬱者,皆有心腹痛證。如火在上焦,痛而兼 脹者,宜於行氣導滯藥中,倍加山梔、黃芩之屬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