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宋竇漢卿瘡瘍全書》

肩疽

病肩疽者,因負重傷動肩井穴,故生此疽。用內托散 加烏藥、青皮、木香,外貼金絲膏。

肩疽,受在腎、膀胱,氣血凝滯不行,結成疽毒也。先用 流氣飲、內托散,四圍以圍藥敷之。多服消毒散、內托 定痛散。

此毒因怒氣上攻於心,酒後房事,下傷於腎,宜服加 味托裏散。如膿出盡時,服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 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澀,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 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 黃礬丸,日進三服。

上肩疽下鼠疽

此毒因怒氣上攻於心,酒後房事,下傷於腎,宜服「加 味托裏散。」胸膈滿悶加陳皮、砂仁;熱盛加小柴胡、黃 芩、元參;咳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口乾煩躁 加麥冬、前胡、乾葛、烏梅;寒多加厚朴、防風、藿香。再服 黃礬丸、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如膿出盡時,服 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澀, 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 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黃礬丸,日進三服。

左右搭

此證少陽經少血,有相火,尤甚於厥陰,發於左搭肩 骨,上生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右搭肩者,必難治 也。此證由於風變之來,以脈斷之,邪在表,其證大小 便如故,飲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裏也。不惡風, 只燥熱,脈不浮,知不在表。若表裏既和,則邪在經絡 中,凝於經絡,其癰斯出。身半已上,風從受之。故云:「八 風之變。」法當卻寒邪。調和經絡中氣血。則氣血通暢 自愈。

左右串

此證發於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 於右搭肩,必難治矣。可用雞黃皮及綿絮焙乾為末, 濕則乾摻,乾則清油調搽。

如證發於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 於左搭肩者,亦難治。用藥搽摻,依前左搭肩藥治之。

癰疽發

凡兩肩下、兩脅邊成癰疽,因血虛而氣亦虛,切不可 服補陽之藥,熱劑即補陽也。倘受熱劑則虛熱愈盛, 易致傷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氣飲,內疏黃 連湯,治法與發背癰疽同,湯劑:附子、薄桂、烏頭之類 禁用。

《元李杲十書》

肩痛

《脈經》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 其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 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 散之。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作痛

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 有積氣故也。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 下五套丸。更於嘔吐門。停飲證選藥。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 氣飲」,每服加炒茴香半錢,炒水椒十粒。

有本體虛,及病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 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之劑, 愈刷愈痛。發汗太多,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氣 無補法之說,誤矣。《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於 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

《樓英醫學綱目》

痛屬火刑肺

肩背痛,屬肺分野病。《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 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脈太過為病,在外 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肩背痛,皆屬火攻肺病。《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 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臑缺盆中痛。」 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 寒劑」是也。

肩疽

丁疽發兩肩,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發成丁疽,五 日腫大,令人口噤寒戰,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陳乾疽腫,發起兩肩及兩大臂胛骨,二十日痛不息, 亦不可動,五十日身熱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無血 者死。

使榮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 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

《李梃醫學入門》

左右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