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谿,主肩臑痛。

腕骨,主肩臂痛。

養老、天盲,主肩痛欲折。

涌泉,主肩背頸項痛。

前腋,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

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主肩痛。

巨骨,主肩背痛。

膈腧、譩譆、京門、尺澤,主肩背寒痓,肩甲內廉痛。 《醫學綱目》曰:「鍼灸肩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經》云:『肺 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 外,厥陰內血者』。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 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 湧泉』』」、崐崘,視有血者,盡取之是也。 肩背痛連胛,胛縫,在背踹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 寸半,瀉六吸;《五樞》,二寸半,瀉八吸。

肩背胛痛:崐崘懸鍾肩井。 肩背頸項腋前,痛與胸相引,取湧泉一分,見血妙。前 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氣舍五分天》。「灸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鍼灸肩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陽明。《經》云:「大腸手陽明 之脈所生病者,肩前臑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肩 似拔,臑似折,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筋。《經》云:「手太陰之筋,病繞肩胛,引頸而痛,應 耳中鳴痛。」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皆病,肩不舉,皆治在 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也。

肩不可動,臂不可舉,肩顒二寸半,巨骨五分。

清冷淵,一寸。關衝,五分。

肩端腫,取肩顒二寸半,瀉九吸;腕骨七分,先瀉後補。 兩胛痛,取肩井二寸半,不宜久停,鍼支溝。

醫案

《儒門事親》曰:「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 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 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 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 陷下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 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已上證皆宜灸刺, 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 肩井穴內,先鍼後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枯瘦處漸添 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 穴,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 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 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薛氏醫案》曰:「一男子肩患毒,腫硬作痛,惡證迭見。用 白礬末三錢糊丸,以蔥頭七莖煎湯調下,腫痛悉退, 再服,諸證亦退。更以仙方活命飲二劑,出水而消。此 祕方名千金化毒湯,本礬末蔥湯調服,因末難服,故 易為丸。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 後用消毒藥甚效,常治。」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 裏藥亦愈。蓋止熱毒為患,血氣不虧故也。若金石毒 藥發疽者尤效,蓋礬又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 末五錢,硃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裏固內,止瀉 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 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犬所傷,鎔 化熱塗患處,更以熱酒調末服。皆效。

上舍陳履學之內,先從左肩下一點,寒三日後,右肩 下發一白腫如甌中,紅如酒盞,自用消解涼藥一劑 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劑,加痛略紅,次連投參、芪、丁、桂、 防、芷之劑,膿潰後,惡心嘔吐,頭運不止,厥逆寒戰,鼓 牙虛汗頂平膿清,此投解散涼劑之誤,急洗去圍藥, 投以參、芪、歸、朮、地黃、薑、附,大劑一服。原從左肩下舊 寒一點,先熱起,又進一服,遍腫浮熱,腫高膿稠,兼絍 烏金膏,數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數片,日進前藥二 服,參芪投至八錢,踰兩月始安。愈後時以勞厥,即投 參、芪、歸、朮、薑附大劑乃甦。 一男子肩患毒,臖痛飲冷,煩躁便祕,脈數而實,以清 涼飲二劑少愈;以金銀花散四劑悉退;又以十宣散 去桂加天花粉數劑。瘡潰而痊。此脈與證皆屬有餘 也。

一人肩患疽,脈數,以槐花酒一服頓退,再以金銀花、 黃芪、甘草,十餘貼而平。槐花酒治濕熱之功最妙速, 若胃寒之人,不可過劑。

一婦人患瘰𤻤不消,膿清不斂,予以八珍湯治之,少 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以防 風通氣湯治之。蓋膀胱之脈,始於目內眥,上頂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