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熱,虛火上炎,中傳惡證,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

制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元子》 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 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 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 不久,責水之少。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 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

又按:《肘後》用冬瓜切去一頭,合瘡上,瓜爛復切合之。 若臖腫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熱拔毒,以 通其滯。若腫痛發渴,大便祕結,其邪在裡者,須佐以 內疏黃連湯,通利臟腑,以洩其毒。在經絡者,當助以 托裡榮衛湯,以調氣血斯善。

分別三因

陳無擇云:「發背者,該三因而有之。論曰:『癰疽瘰𤻤,不 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絡,與 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 癰者,此乃內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身有熱,被 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 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亦外因」 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麵溫牀 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因不 內外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也。

按:「所分三因雖備,但未具瘡瘍之邪在經、在表在裡 之異,故其治法亦不得詳備也。」

《背瘡總論》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 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若腫赤痛甚,脈洪數 而有力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 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 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 背疽之人,難於隱几,用菉豆十餘斗,作一大袋,隱伏 則自然心涼身安。

若腫臖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 餘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解之。 頭痛拘急乃表證,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厥痛, 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裡散。

臖痛腫硬,脈實,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祕,脈沉實者,內疏 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 飲、托裡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 也。用托裡散補之。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倍加肉桂、參、 芪。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

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

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氣虛也,《四物》加參、朮。

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

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半夏。

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

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

腫高臖痛,脈浮者,邪在表也,托之。 「臖痛煩躁或咽乾,火在上也,宜瀉之。 腫痛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

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 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健脾胃。

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 也,「仙方活命飲。」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 托裡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弱也,六君 子湯。如未應,加薑、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 不能發出也,在於旬餘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散。如不應, 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 於二旬之間見之。

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 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間見之。 此三證雖不見於經籍,予嘗治而歷驗者。

「嘗治發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 處,數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 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 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每日用烏金膏塗腐處,候 有瘡口,即用紙作撚,蘸烏金膏絍入瘡內。若有膿,為 筋膜間隔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 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臖痛,飲食如常, 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裡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 塗搽。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