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臖痛,膿水稠粘者, 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 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不潰者,發 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臖痛者,先用仙 方活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裏散, 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 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芪、肉桂。不生肌,不 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 也,四物加參、朮。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自 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 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 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 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 腎虛弱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 脾腎虛弱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 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 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故 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 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 施治。不無少異。

《論調護法》

李氏云:「背疽之方雖多,得效者殊少。今擇用驗者錄 之,庶不致誤人。」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 氣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 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後,宜間用別藥治之。

按: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臖腫作渴,飲 冷而嘔者宜用。若發熱臖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 用。若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 子湯。若喉舌生瘡,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 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祕,是熱毒也,黃連消毒 散解之。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 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以補之。大便不實,喜飲 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薑以溫之。常見脾胃 虛弱者,用前散,反心間陰冷,無不致嘔。其喉舌生瘡, 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 亦有得生者。

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服 「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 肉。

疽源有五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 炙煿,服丹藥。 按前證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審別經絡、陰陽、虛實, 表裏腫潰,而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 虞。

生死形證

問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難辨,死生何 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也。 未潰內陷,面青脣黑,便污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也。」 按前證有因元氣虛弱,而毒氣內陷者;有因初作失 於內疏,托裏和榮衛者;有因毒盛失於消解者;有因 虛弱失於補托者;有因膿成失於針刺者;有因腐潰 失於補養者。「若發背屬濕熱上壅者,黃連消毒散、補 中益氣湯,以除濕毒,補脾肺,滋腎水。」

麥飯石膏治效

李氏云:「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 者因膿不潰,以毒藥罨之,其勢益甚,毒延咽喉腳膝, 皆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 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收十 全之功也。」

按前證屬腑屬陽而氣血未損者,用前膏敷之,固無 不愈。然亦有屬臟屬陰而氣血有虧者,當審其因而 調治其內可也。大凡瘡瘍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 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余嘗治初結 成腫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 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先生云:「胃 氣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謂「治瘡當 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厥有旨哉。」

寒熱多汗用藥

李氏云:「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 或連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後止,皆用柴胡、恆山 不應。余謂此因脾氣不正,復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 用不換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托散、木香湯,三日即 愈。」

按:「前證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 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 者,必喜寒,治當辨之。」

發熱屬腎虛

李氏曰:「一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 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按:前論誠為啟發後人,垂惠永久。蓋發背由腎經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