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真君妙貼散」敷之,日漸日消,其毒收歸後項原處,又 兼服內托降火化痰之藥三四日候其大勢已退,內 膿已通,換服十全大補湯。凡堅而不化者照之,腐而 不痛者取之,新而生遲者培之。如此調理,將近三月, 方得完口平復。此為患者諱疾忌醫之過,幾乎至於 喪命者多矣。

一女人年過六旬,係宦族,素稟怯弱,項間患疽,初起 頭便如粟,謂裏可容榖之病也。喜其形體不肥,雖發 之後,必易於腐潰,此則不妨前說,先用隔蒜灸之,次 用蟾酥餅貼灸上,四邊以吸毒散敷之,收其根腳不 散,內服托裏消毒散,數服瘡勢堅硬,疼苦不止。予曰: 「到某日方止」,況今瘡不腐潰,診其脈細數而無力,此 內虛之故,不能解毒為膿,以疼為要,豈可得止?次換 益氣養榮湯加角鍼、白芷,三服腫亦漸起。外用桑木 灸法,其堅漸軟,膿出稠而不多。前方去角鍼、白芷加 香附,倍用參、芪,又數服方得膿潰,潰後痛亦不止。予 曰:「再三日午後痛可止也。」至期腐肉將脫,小半臨午 用乳香定痛散一服,午後疼痛頓退,安睡不醒,患家 欣悅。予曰:「不然,此在用藥適其時也。雖半月之言,應 於今刻,惟信則不失耳。後當某日腐盡,某日肌平,某 日完口,此三者患家以墨繩記候期日果實,並無過 與不及也。此法要在眼力精巧,量病難易,新腐遲速, 補助有無,用藥合式,然後相量日數,可決於前,發之 必中也。」

一婦壯年項瘡三日,其形徑對前口。彼家相畏人胖, 不當瘡發,此穴也。予視頂高腳活,雖發不妨,彼欲內 消之方妥。予曰:「藥消則不能,鍼,消則可取。」彼從之,用 鈹鍼,當頂鍼入六七分,點至軟肉方住。隨去瘀血,又 以蟾酥條插入孔內,服蟾酥丸,得大汗而解。次日瘡 上微膿,出之漸消。尤恐內毒未盡,又用消毒清熱之 藥數服,不出十日而安。大抵凡欲消瘡。先斷根本。次 泄毒氣。使毒自衰,無得內攻為妙。

一男子耳後生疽十餘日,自謂小恙,不治。將近半月, 根腳漸大,瘡頭惟流血水,稀惡污穢,四邊紫黑,軟陷 無膿,面慘鼻掀,手冷氣促。脈診散大無根,此內敗證 也,何必治之?辭不用藥,又延客醫治之,固詢無事,患 者恨予不治,凡遇親友,勉力支持,厲聲自囑,決不甘 死。予曰:「心不服死也,再五日必死。」果然。予常觀瘡,但 犯此證,雖山岳之軀,一敗無不傾倒。

一男子項核腫痛,拘急惡寒,用「荊防敗毒散」二劑,表 證悉退。餘核不消,用「散腫潰堅湯」加川芎、香附、貝母 十餘服,其核漸消;外以琥珀膏貼之,月餘而安。 一男人仲冬渡江,暴發霧氣,又值驚恐,次日寒熱交 作,頭面耳項俱腫,先以「藿香正氣散」二服,寒熱亦止, 面腫漸消。惟項間堅腫不退,紅臖作痛,此毒聚必欲 作膿,仍用正氣散加芎、歸、皂刺數服。候膿熟針之。腫 痛頓退。又以十全大補湯。脾健肌生完口。

一婦人,孀居六載,子幼未立,憂鬱成核半年,又兼經 水不調,寒熱交作,形體消瘦,脈亦弦數,此勞傷氣血, 肝火妄動,而成斯疾也。所謂損者益之,不可用追蝕 之藥,損而復損。先用逍遙散加香附、牡丹皮、貝母,和 其血脈,和其肝氣,使寒熱盡退;次用益氣養榮湯,服 至月餘,氣血漸復,經事漸調,元氣漸醒。外用火針核 上點破四孔,用黃線藥插入五六次,候至孔大,換用 「冰螄散」搽於核上封之。至十三日外,其核自落;外搽 「紅玉膏」,生肌收斂;內換「人參養榮湯」,加香附、木香三 十餘服,其口自完。此婦慎起居,絕七情,戒口味,盡調 理,故可得愈,否則必不能矣。

一室女,年十七,因父擇婿不遂,躭至二旬,懷抱日久, 項生數核,堅硬如石,此肝經凝結筋縮之病也。又兼 經水斷絕,寒熱如瘧,咳嗽脈數,惟不顴紅,此陰虛火 動,已成勞瘵證也,非藥能愈。視其形狀,喜無敗色。予 曰:「欲治此病,先治其心猶可痊。」父問曰:「何藥治心?」予 曰:「非藥也。《易》云:『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 化生,此天地男女生成化育之道也。斯病獨起於孤 陰寡陽,不生不化,所謂逆理之病。此女大失配,謂當 至而不至,漸成失度之疾。其病不生而自生,非己作 也,由時變也。故藥不能挽回。必得陰陽和而雨澤降, 夫婦和而家道成。斯時之後,用藥方可』。」彼父始悟,隨 即擇嫁。三月後,復請視之,前證稍定,先用逍遙散加 香附、青皮、山梔、丹皮、貝母,十餘劑,開鬱疏肝,寒熱漸 止。次以人參養榮湯加丹皮、紅花,通其血脈,使心血 易生,容顏稍澤。又用「益氣養榮湯」倍參、朮,培助脾胃, 增進飲食;間用歸脾湯加麥冬、五味、遠志、沙參,收斂 神氣,寬慰性情。又製參朮地黃膏,服至半年,精神頓 復,經事亦通。惟核不能全退。用火針點破一核,琥珀 膏貼之,漸腐為膿,又兩月而斂,餘腫三核,漸針漸潰、 漸斂,首尾純用補脾開鬱藥,調理一年始得全愈。 一男子年近三十,項生數核,面白神勞,皮粗脈數,此 元氣受傷之證也。先當補養氣血,待根本壯實後治 其瘡。隨用養榮健脾藥十餘劑未效。彼以為緩,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