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莫子晉曰:「太陽日中之火也。太陽主諸陽之氣。陽熱之甚者也。此受天之寒邪。得吾身之陽氣以化熱。故痛立止。」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 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氣血亂, 故痛甚不可按也。

榮血行於脈中,陽氣行於脈外,寒邪在脈,與陽氣相搏,則血氣淖澤而脈滿矣。脈滿,故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於脈中,陽氣惟升而從上,血氣不能相將而循行,則亂矣。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 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腸胃膜原之間,則內引小絡而痛。氣為陽,經絡為陰,如邪客於脈外之氣分,而迫於經絡為痛者,或得炅,或按之而痛止,蓋寒邪得氣而易散也。如邪入於經絡而為痛者,甚則不可按,或雖按之無益,蓋陰分之邪難散也,此邪在膜原之氣分,牽引小絡而痛,故按之即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 也。

俠脊之脈,伏衝之脈也。伏衝之脈,上循背裡,邪客之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 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夫衝脈之循於背者,注於經;其浮而外循於腹者,至胷中而散於脈外之氣分。故脈不通,則氣因之而「喘動應手」,謂脈逆於胷之下,而氣因病於胷之上。「喘動應手」者,《人迎》氣口喘急應手也。

寒氣客於背腧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 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 痛止矣。

背腧之脈者,足太陽之脈也。太陽之脈循於背,而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故臟腑血氣皆注於俞,故寒客之則脈澀而血虛,血虛則痛矣。夫心主血脈,五臟六腑之俞,皆注於心,故相引心而痛,心為陽中之太陽,與太陽之氣標本相合,是以按之則熱氣至而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氣繫於肝。寒 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肝主血,故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澀脈急。」肝脈布脅肋,循陰器,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故腹 痛引陰股。

厥陰之脈,上抵少腹,下循陰股,故腹痛引陰股。蓋言經氣上下相通,故邪正相引而為痛。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澀不得注於 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蓋邪在於外內之絡脈者,必轉入於大經,而後乃代謝。如血氣稽留於絡脈,則宿昔而成積矣。宿昔,稽留久也。大經,臟腑之大絡也。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 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五臟,臟陰之氣,厥逆於上,而從上泄,則陰氣內竭。陽熱之氣未入於內,則裡氣虛傷,故卒然痛,死不知人。陰陽之氣,復反於內則生也。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從胃上出,故痛而嘔。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此言寒氣客於小腸之間,轉入於腸內,故不成積聚,而為後泄腹痛也。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 痛而閉不通矣。

「熱氣」者,寒氣稽留而化熱也。小腸為赤腸,乃心臟之腑,故感火氣而化熱。小腸主液,腸中熱,則液消而為癉熱矣。液消熱燥,則受盛之物堅乾而不得出,故痛閉不通矣。

《厥論》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心主者,手厥陰包絡之氣。手少陰者,心臟之氣。君相二火並逆,將自焚矣,故死。

《奇病論》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 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皮膚為陽,筋骨為陰,是以筋病則尺脈數。諸筋之會聚於宗筋。衝脈者,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夫十二經之筋病,惟手太陰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足少陰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見者,則病甚也。

《標本病傳論》

「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