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9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是 熱外達者也;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 者也。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 《經》曰:「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必鞕也。手足漐漐汗 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由此觀之,手足汗出, 為熱聚於胃可知矣。或謂熱聚於胃,而手足為之汗 出,其寒聚於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經》曰:「陽明中寒 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 是中寒者也。且熱聚於胃,為可下之證,其寒聚於胃, 為不可下,又何以明之?要明於此二者,曰大便初鞕 後溏,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是以不可下也。若大便難, 讝語者,為陽明證具,則是可下之證,臨病宜審之。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手指麻木

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 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 病之先也。是以聖人冶未病不治已病。

《北方下注腳氣論》

《內經》云:「太陽之勝,火氣內鬱,流散於外,足胻胕腫,飲 發於中,胕腫於外。」又云:「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 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胕腫,若水狀也。脾 病者,身重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此穀入多而 氣少,濕居下也,故濕從下受之。如上所說,皆謂脾胃 濕氣下流,乘其肝腎之位,於是足脛疼痛而胕腫也。 夫五穀入胃,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二隧,故宗氣積於 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 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 分肉之間,行而不休者也。又宗氣之道,內穀為寶,穀 入於胃,乃傳之於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 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或飲食 失當,胃氣不能鼓舞,脾氣不能運化,行於百脈,其氣 下流,乘其肝腎土木水相合,下注於足胻,胕腫而作 疼痛。晉蘇敬號為「腳氣」是也。凡治此疾,每旦早飯,任 意飽食,午飯少食,日晚不食彌佳,恐傷脾胃營運之 氣,失其天度。況夜食則血氣壅滯而行陰道,愈增腫 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之。 大唐開闢,爪牙之士作鎮於南極,其地卑濕,霧露所 聚,不襲水土,往往皆遭之。關西河北人皆不識此疾, 《外臺祕要總錄》亦說江東嶺南大率有此,此蓋清濕 襲虛傷於下,故經云「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 方立論,皆詳其當時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觀北方爽 塏而無卑濕之地,況腠理緻密,外邪難侵,而有此疾 者何也?蓋多飲乳酪醇酒,水濕之屬也,加以奉養過 度,以滋其濕,水之潤下,氣不能呴之,故下注於足胻, 積久而作腫滿疼痛,此飲之下流之所致,豈可與南 方之地同法而治哉?當察其地勢高下,詳其飲食居 處。立為二法。一則治地之濕氣。一則治飲食之下流。 隨其氣宜。用藥施治。庶幾合《軒岐》之旨也。

《李杲十書》

四肢辨內外傷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 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 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若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 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 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風,或傷寒,得病 之日,便著牀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 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 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四肢不收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 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 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 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宜升 陽益胃湯主之。

腳氣

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 而屬於下。然亦有二焉,一則自外而感,一則自內而 致,其治法自應不同,故詳而論之,其為病也,有證無 名。腳氣之稱,自晉蘇敬始,關中河朔無有也。惟南方 地下水寒,其清濕之氣中於人,必自足始。故《經》曰:「清 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或者難曰:「今茲北方,其地則風 土高寒,其人則腠理緻密,而復多此疾者,豈是地濕 之氣感之而為邪?」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 方之疾,自內而致者也。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潼 乳,又飲酒無節,過傷而不厭。且潼乳之為物,其氣味 則潼乳,其形質則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穀入胃,胃 氣蒸騰,其氣與味,宣之於經絡,化之為血氣,外榮四 末,內注五臟六腑,周而復始,以應刻數焉,是謂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