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9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紀」,此皆元氣充足,脾胃之氣無所傷而然也。苟元 氣不充,則胃氣之本自弱;飲食既倍,則脾胃之氣有 傷。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氣與味亦不能宣暢旁 通,其水濕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於下 脛腫而痛;自內而致者,乃或至於手節也。《經》云:「足脛 腫曰水。」太陰所至,為重胕腫。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 治之法,前人方論備矣。自內而致者,治法則未有也。 楊大受云:「腳氣是為壅疾,治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 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勢。」《經》曰:「蓄則 腫熱。」砭射之後,以藥治之。

《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蒸也。江東 嶺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鬱,風濕毒氣為甚, 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 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吐逆,時作寒熱, 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逼,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 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右嶺表此疾行 之多歟。

《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冷冽,其俗 飲潼酪而肉食。凡飲潼酪,以飲多飲速者為能。經云: 「因而大飲則氣逆。」又云:「食入於陰,長養於陽」,今乃反 行陽道,是為逆也。夫乳酪醇酒者,濕熱之物,飲之屬 也。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 下注於足脛,積久而作腫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 《通評虛實論》云:「穀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況潼酪醇 酒之濕熱甚於穀者也。《至真要大論》云:太陰之盛,火 氣內鬱,流散於外,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下,此 之謂也。故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自倍。腸 胃乃傷。則胃氣不能施化。脾氣不能四布。故下流乘 其肝腎之位。注於足脛。加之房事不節。陰盛陽虛。遂 成痼疾。

楊大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尚疏下,為疾壅故也。然 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 反下注為腳氣。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壅氣不能消 散,今立羌活導滯湯、開結導引丸等方,詳虛實而用 之。」

《外臺》云:「第一忌嗔,嗔則生煩,煩則腳氣發。第二禁大 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動。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 以冷水洗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常須著綿。」 至冬寒倍,令兩脛溫煖,得微汗大佳。依此將息,腳氣 漸薄損。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風濕氣。 夏時腠理開,不宜當風臥睡,睡覺令人按挼,勿使邪 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 邪之法也。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 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

第一,凡飲食酒及潼酪,勿使過度,過則傷損脾胃,下 注於足脛,胕腫,遂成腳疾。第二,慾不可縱嗜,慾多則 腳氣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二三百步,不至汗出,覺 困則止,如此則不能成壅也。《經》云:「逸者行之。」又云:病 濕痹,忌溫食飽食、濕地濡水。

臂足痛

臂痛有六道經絡,究其痛在何經絡之間,以行本經 藥行其氣血,血氣通則愈矣。若表證疼痛,不可便下, 當詳細辨之。

足痛新病以「痛風法」治之。久病非腳氣,以「鶴膝風治 之。」各自有門。痛風多屬血虛,然後寒濕得以侵之。

《朱震亨心法》

腳氣

腳氣須用升提之藥,提起其濕,隨氣血用藥。

有腳氣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黃蘗,再宜湧泉穴,用 附子末,津唾調傅上,以艾灸,泄引熱下。

有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了,乃因奉養厚, 遇風寒,宜「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生薑煎服。 腳氣有濕熱,有食積,流注有風濕,有寒濕。

勝濕以仙朮、白朮、防己、川芎為主,或「六物附子湯」,或 「當歸拈痛湯。」

氣鬱甚者,舟車丸、除濕丹。有飲者,東垣開結導引丸 解表用麻黃左經湯等藥,隨經選用。有兼痰氣寒濕 者,五積散加木瓜。

若雙解,以大黃左經湯、東垣羌活導滯湯。若理血,以 八味丸,或四物加羌活、天麻,又或四物加黃蘗、南星, 或健步丸。

若疏風養血,用「獨活寄生湯」最效。

足跟痛

有痰有血勢,血熱,宜四物加黃蘗、知母。

手足痲木

手足痲者屬氣虛,木者有濕痰死血。

《十指痲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肢節痛

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