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者,小青龍也;身涼汗出, 兩脅痛,或乾嘔者,十棗湯也。少陽下利,脈微,與白通 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 少陰下利,裏寒外熱,脈微欲絕,或乾嘔者,通脈四逆 湯也。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傷寒論》曰:食 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 焦也。仲景無治法。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陰證也。穀入 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湯。

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 氣治之,法在腳氣門。

吐有冷熱二證: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 在胃脘,五苓散主之。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也。水入 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 宜服五苓散。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 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主 之。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乾薑黃芩黃連 「人參湯主之。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朮加生 薑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 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 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 四逆湯。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若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身涼汗出。兩脅疼痛。或乾嘔。此十棗湯證也。

《嚴用和濟生方》

《嘔吐論治》

「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為主。蓋胃受水穀, 脾主運化,生血生氣,以統四體者也。若脾胃無所傷, 則無嘔吐之患。其或飲食失節,溫涼不調,或喜餐腥 膾乳酪,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濕處,當風取涼,動擾 於胃。胃既病矣,則脾氣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 塞,遂成嘔吐之患焉。」然此特論飲食過傷,風涼冷濕 之所由致者。又如憂思傷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 受邪熱。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嘔吐。臨病宜審之。

《金劉完素六書》

嘔吐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流而不腐,動而不蠧, 故吐嘔酸者,胃鬲熱甚,則鬱滯於氣,物不化而為酸 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

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 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 為寒者,誤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故飲 之則令人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語澀,譫妄歌唱,悲 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煩渴嘔吐,皆熱證也。其吐必 酸,為熱明矣。況熱則五味皆厚。《經》曰:「在地為化」,化生 五味,皆屬土也。然土旺勝水,不能制火,則火化自甚, 故五味熱食則味皆厚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 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或口淡 者,胃熱也。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故胃為一身之本, 淡為五味之本。然則吐酸豈為寒者與?所以妄言為 寒者,但謂多傷生硬黏滑,或傷冷物,而喜噫酢吞酸, 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 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通 暢,則為熱也。故傷寒身表熱者,熱在表也。宜以麻黃 湯類甘辛熱藥發散,以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 凡內傷冷物,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擊,而 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者,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 熱,得大汗熱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不為他病,止為 中酸,俗謂之「酢心」是也。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 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而和也。若久吞酸而不 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 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是謂 能令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如飲食在器。覆蓋而自 酸也。宜餐糲食蔬菜。能令氣之通利。

吐利腥穢,腸胃寒而傳化失常,子能制鬼賊,則己當 自實,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腥者金之臭,由 是熱則吐利酸臭,寒則吐利腥穢,亦猶飯漿,熱則易 酸,寒則水腥也。

凡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裏,通宜涼膈散。傷寒 雜病,一切嘔吐,調胃承氣湯。煩悶乾嘔,黃連解毒湯。 嘔吐煩渴者,桂苓甘露飲、五苓散。眩欬嘔者,白虎加 半夏橘皮湯。寒嘔吐,四肢厥逆,清涼調胃散。濕溫內 甚,惡心嘔吐者,白虎解毒湯。

《成無己明理論》

《嘔吐論》

傷寒嘔吐,何以明之?嘔者,有聲者也,俗謂之啘。吐者, 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乾吐。是以於嘔則曰「食 穀欲嘔」,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 可知矣。傷寒嘔,有責於熱者,有責於寒者。至於吐家, 則悉言虛冷也。《經》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又曰:「胃中虛冷,故吐也。」嘔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