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食必先吐而後下,汗出身胃熱。走哺者,下焦熱,氣逆 不續,大小便不通,嘔吐不禁。

凡進熱藥愈增者,當於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 黃連一錢。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 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 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 五膈寬中湯。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 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 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 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 夏湯或抓脾湯。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 加竹茹如錢大。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悶,謂 之痰厥,宜薑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惡心乾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畏船人,宜大半夏 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皆可用。 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薑蘇 湯下靈砂丹,須百粒作一服,俟藥得效,卻以養正丹、 半硫圓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 遂以為熱。

又有嘔吐諸藥不效,又別無前項痰氣等證,乃蚘在 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蚘不出,雖 非吐蚘之比,亦宜用吐蚘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 椒十粒,蚘見椒則頭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 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藥, 立吐定。蓋虛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則自通, 乾薑、白朮則泥耳。

風寒嘔吐,有寒熱二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何以吐 為有物?古語只聞有乾嘔,不聞乾吐。太陽與陽明合 病,身熱頭疼,項強、煩熱、鼻乾、目疼而嘔,宜葛根湯加 半夏一錢。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疼腰疼,往來寒熱,胸 脅疼痛而嘔,宜黃芩湯加半夏一錢半,入生薑五片 煎。若少陽證具,不係合病,嘔而熱者,宜小柴胡湯。若 陽明證具,雖顯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嘔多,猶屬上焦, 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 而獨見太陽證,或吐瀉者,恐病人膈間素有痰飲,停 飲傷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太陽經 藥。若先嘔卻渴者,宜豬苓湯。先渴卻嘔者,為膈間有 水,宜小半夏加茯苓湯。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吐已復 渴,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也,宜五苓散。 若少陰不渴而吐,或乾嘔者,理中湯去白朮加生薑。 嘔而吐涎沫者,吳茱茰湯。太陰厥陰間有嘔吐,太陰 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並加生薑煎。已上陰證,乃 陰中之陰,宜用熱劑。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嘔,嘔屬 上而近於外也。陽之所入者深。故利也。又有陽證。病 新瘥後見嘔。並無別因。此飲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 膏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嘔,乃病漸入內,非 正太陽也。曾記有人初得病,太陽證,大嘔吐不止,藥 投暖劑,莫能治之。知太陽已汗解,固當用冷劑。是太 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為熱,用暖劑非矣。 曾見太陽證大嘔,不用嘔吐藥,只解表自除。

又記有人初病,具太陽證而嘔。一家少長患狀悉類, 進養胃湯八服,無不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如此,是 為傷寒雜病,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傷暑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 嘔不止者,枇杷葉散去茅根,吞來復丹。嘔而有痰,卻 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運,頭痛如破,宜沖 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 理中湯和縮脾飲。傷食之證,胸膈痞塞,吐逆嚥酸,噫 敗卵臭,畏食頭痛,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耳。 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圓子、小七香圓和服。 食過多而傷,停留中脘,聞食氣則嘔,二陳湯加砂仁 一錢,未愈,更加丁香半錢。或治中湯加砂仁一錢,丁 香十粒。大嘔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實半夏湯加砂仁 一錢,白豆蔻仁半錢,嚥《感應圓》。

《王綸明醫雜著》

吐酸吞酸

若素有痰火,胸膈欝塞,嚥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 之證,或有酒積泄瀉結痛,此皆濕熱也,枳朮丸加黃 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 五錢,縮砂、木香各一錢,川芎四錢。

按前證吐酸吞酸,大略不同。吐酸者,濕中生熱;吞酸者,虛熱內欝,皆屬脾胃虛寒中傳末證。故《內經》以為火者,指其病形而言也;東垣以為胃寒者,指其病本而言也。凡患此者,先當辨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為主。若服寒涼,復傷胃氣,則實實虛虛者矣。復審其脾氣虛,而飲食不能輸化,濁氣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