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論。夫乾嘔與噦,其所異者,果何在哉?微甚而已矣。 故仲景於乾嘔,則皆平易言之;於噦則曰:「太陽中風, 火劫發汗後,久則譫語,甚者至噦」,又曰:「陽明中風,若 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又曰:「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 汗出者,因得噦。」雖亦間有似平易言者,然比之言乾 嘔則徑庭矣。竊又思之,乾嘔與噦,東垣視為一,仲景 視為二。由為一而觀之,固皆聲之獨出者也。由為二 而觀之,則乾嘔乃噦之微,噦乃乾嘔之甚。乾嘔者,其 聲輕而短,噦者其聲重大而長,長者雖有微甚之分, 蓋一證也。今成氏乃以嘔為有聲,與乾嘔混而無別, 又以噦為欬逆,若此者,余未之能從也。夫仲景以聲 物兼出而名為嘔,以物獨出而名為吐,以聲獨出而 名為乾嘔。惟其嘔兼聲物,故無物而聲空鳴者乃謂 之乾,乾猶空也。至於吐,則是必有物矣,其可謂之乾 乎?仲景於「嘔」字加一「乾」字,所以別夫嘔為聲物兼出 者耳。成氏乃以嘔為獨有聲,而同乎乾嘔,得不有失 仲景措辭之本意歟?仲景曰: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 嘔,膿盡自愈。夫謂之嘔盡膿,其可以嘔為獨有聲乎? 至於曰:「得湯則嘔,得食而嘔,飲食則嘔,貪水者必嘔」 之類,亦不可以嘔為獨有聲矣。又少陰病「下利,用通 脈四逆湯」一條,其所敘諸證,既有乾嘔之文,何下文 加減法中又曰:嘔者加生薑乎?設仲景果以嘔為獨 有聲,則又不當立乾嘔之名矣。觀其既曰嘔,又曰乾 嘔,則其義之殊別也,詎不著明也哉?且仲景嘗言欲 嘔矣,又言欲吐矣,未嘗言欲乾嘔、欲噦也。夫欲之為 義,將出未出而預有所覺之辭也。夫將出未出而預 覺者,惟有形之物,無形之聲則不然也。有形之物將 出乎胸膈之間,則雖未出而亦可以前知;若無形之 聲,則不能前知其將出,必待夫既出而後可知也。嘔 與吐,主有形之物言,故可謂之欲;乾嘔與噦,主無形 之聲言,故不可謂之欲。成氏引「食穀欲嘔,飲食入口 即吐」二句,而謂嘔吐有輕重,其意蓋以嘔言欲而為 輕,吐言即而為重。安知言欲不言欲者,本為有形無 形設,不為輕重設也。果如其說,則得湯則嘔,得食而 嘔,心中溫溫欲吐,氣逆欲吐之語,不出於仲景乎?又 引「俗謂之啘」一句以證嘔,夫啘與噦,蓋字異而音義 俱同者也,以之證嘔,亦疏矣。雖然,以嘔與吐較之,吐 輕於嘔;以吐與乾嘔較之,乾嘔輕於吐。然三者亦各 自有輕重,必非三者之比矣。故《太素》曰:「木陳者其葉 落,病深者其聲噦。」夫噦雖亦有輕而可治,重而不可 治者,然病至於噦,則其治也終不易矣。

《張潔古活法機要》

吐證

吐證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 通於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 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通於地氣,主出而不 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 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結燥,氣上衝而 胸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 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 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 檳榔木香和其氣。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沉而 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祕而不 通。治法當以大毒藥通其祕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 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祕結而自愈也。

《羅天益衛生寶鑑》

嘔吐

吐多者,理中丸去白朮,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朮 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 是嘔家聖藥。生薑辛散,於是吐者多加之。」

傷寒吐而身熱或不熱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或 小半夏加橘皮湯,或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之。吐 而手足寒,或煩躁,治用「四逆湯。」

臟寒。蚘上入膈。故吐蚘。此乃胃氣虛寒。非實寒也。治 用仲景理中湯。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論嘔吐》

嘔與吐之辨,已於《傷寒》論之,然證亦不一,有寒嘔,有 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蚘、惡心乾嘔。除熱嘔、 吐血外,近世嘔、「吐」二字皆通用,然卻無甚利害,於理 亦自不妨,並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多加生薑煎。 生薑,嘔中之聖藥,大痛色如青菜色者死。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 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 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 則相入,庶不吐出。有痰飲粥藥到口即吐,人皆謂其 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薑蘇湯 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劑太驟,以致嘔逆, 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甚則入沉香少許。 寒、熱、氣,食,痰血,六嘔,外有漏氣走哺。漏氣者,上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