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1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寒,脅痛,欬而利,乾嘔者,亦水氣也,十棗湯。膈上有寒 飲,乾嘔者,屬少陰,四逆湯也。

傷寒熱在胃口。與穀氣併。熱氣上熏無物。名乾嘔。分 實熱水氣治之。此與噦證不相類。

三四日,邪傳少陽膽,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 按至半陰半陽,及脈來弦數者,是半表半裏也。緣膽 無出入之路,用小柴胡,其經有三禁,汗、下、吐也。蓋陽 明與少陽三經,不從乎中治也。中者,半表半裏,而陽 交中,名曰少陽也。

《論嘔吐》

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故仲 景復重言「乾」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乾,猶空也,但 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輕重,則嘔 甚於吐。蓋表邪搏裏,裏氣上逆,故嘔吐而水穀不下 也。有胃熱脈弦數,口舌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 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 腥,奔逆上衝,不須治之,嘔膿盡自愈。是四者,不可不 辨。大抵邪半在表半在裏,則多嘔吐,及其裏熱而致 吐亦有之。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為其 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設或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微 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因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橘皮 湯、小柴胡湯。似嘔似噦,似喘,心下《憒憒》,大橘皮湯。汗 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

瘥後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汁。屢經汗下。食 氣膈塞。食入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汗後,水藥不入口者,曰逆,半夏茯苓湯。《金匱》曰:「諸嘔 吐,穀不下,半夏湯。」嘔吐,脈滑數或洪,發熱,茅根湯。

《薛己醫按》

嘔吐

「若脾胃氣虛,嘔吐而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湯壯脾 土,生元氣。若過服辛熱之劑,而嘔吐噎膈者,用四君 子湯加芎、歸,益脾土以抑陰火。若胃火內格,而飲食 不入者,用六君子湯加芩、連,清熱養胃。若病嘔吐,食 入而反出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中補脾。若服 耗氣之劑,血無所生而大便燥結者,用四君子加芎」、 歸,補脾生血。若火逆衝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 山梔、黃連,清熱養血。若痰飲阻滯,而食不得入者,用 六君子加木香、山梔,補脾化痰。若脾胃虛寒,飲食不 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補脾胃。 不能慎房勞,節厚味,調飲食者,不治。年高無血者,亦 不治。

《徐春甫古今醫統》

嘔吐之因不同

《楊仁齋》云:「胃氣不和而嘔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 胃熱,有痰飲,有宿食,有風邪入胃,有氣逆衝上。數種 之異,可不究其所自來哉。」

久病火鬱吐酸宜辛溫發散

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夫久病人脾胃虛弱,屬鬱 者多,此吐酸宜從東垣安胃之治,是則熱因熱用之 法也。或謂東垣以吐酸為寒,誠不知東垣者也。予觀 前人立論,如《局方》以溫熱之劑治吐酸,不能使人不 致疑於寒,是未審經旨專為熱證也。知此熱者,惟劉 河間一人耳。

新病吐酸當從寒味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屬於熱,必用吳茱萸,順其性 而折之。炒黃連、炒梔子為必用之藥,此則火以病酸 而出治也。故只從寒味,須用茱萸,亦順其火而折之 者也。」知東垣者,其惟丹溪乎?

《王肯堂證治準繩》

《總論》

東垣曰:「夫嘔吐、噦者,皆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 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 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 不可下』。」孫真人曰:「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 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 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有食已」 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 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 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究三者之源, 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 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若 素有內傷而兼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 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

《治法》

《金匱》方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嘔 家本渴,渴者欲為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 半夏湯主之。」用半夏一斤,生薑半斤,水七升,煮一升 半,分溫再服。又云:「卒嘔吐,心下痞,有水,眩悸者,小半 夏加茯苓湯主之。」即前方加茯苓四兩也。則生薑、半 夏,固通治嘔吐之正劑矣。然東垣辛藥生薑之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