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5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衄血篇》曰:「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 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 得眠。」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尿血

《五臟篇》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 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祕不通。大腸有寒 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 血;有熱者必痔。」

下血

《下血篇》曰:「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消渴篇》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傷寒論》

吐血

《辨脈篇》曰:「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 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 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 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 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 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 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 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塞不通,口急 不能言,戰而慄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剅,剅則其膚空,緩者胃氣 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 經,而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剅,三焦既絕,名曰血崩。 《太陽篇》曰:「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 陽自和者,必自愈。」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 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 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少陰篇》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 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 難治。」

衄血

《太陽篇》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 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汗者,與承氣湯。其小便 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 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 小便難。

《陽明篇》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此必衄。

便血

《太陽篇》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 也。脈浮滑者。必下血。」

《厥陰篇》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 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 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華佗中藏經》

《吐血證脈》

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 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 吐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肝脈微緩。主脾太急。內癰吐血。

心脈微緩。則吐血。

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又久欬而見血,身 熱而短氣,脈當濇,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 《金十》死不治也。

肺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皆主失血。此由躁 擾嗔怒勞傷得之,氣結壅所為也。又飲酒中風,言則 肺發欬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色 白,亦可治。肺病頰赤者死。

腎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而不食,或嘔 血,又喉鳴,坐而喘欬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衄血證脈》

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戰慄, 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