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 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 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 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 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 「也。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 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者,一生九死;陽中之 陽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 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遲在上,則 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數在中,則中熱, 遲在中則中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 地,本乎陰陽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 本也。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從者生,逆者死,寒之 又寒,熱之又熱者生。《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 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 乎審明。

肝之積氣在脅,久不去,發欬逆,或為痎瘧也。肝虛冷, 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熱如瘧,不欲食。

上下不寧

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母,下有肺子,心 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 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 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 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病如 瘧。謂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 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

死候

病瘧。腰脊強急。瘈瘲者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治法》

「夫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肢始也。陽已 傷,陰從之,故氣未并。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 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 瘧歲歲發至三歲,或連月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 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 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瘧者,病 人形瘦。皮上必粟起也。

屬五臟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 丸主之。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 若其人本來心性和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 恆山丸主之。

肺病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熱間善驚,如有所 見者,恆山湯主之。

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 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恆山湯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總論》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 重者,遠而緩。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 藏,而不能發泄於外,故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 初不知何經受之,隨其動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 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證各殊,同傷寒論之也。故 《內經》曰:「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 熱瘧,治多汗之。此三陽經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 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則不 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則不分其病發在 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也。遠而為痎瘧者,老也, 故謂之「久瘧。」氣居西方,宜毒藥療之。瘧之為疾,因內 積暑熱之氣,不能宣泄於外而為瘧也。當盛夏之時, 能食寒涼之物而助陰氣者,縱使有暑熱之氣。微者 自消矣。更時復以藥疏利臟腑。使邪氣自下。《內經》曰: 「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是謂春夏養陽。秋冬 養陰。人能於飲食起居之間。順四時之氣而行之。邪 氣何由得生也。

《治法》

瘧病處暑前,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桂枝羌活湯, 迎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麴等分。

若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

若發瘧如前證而夜發者,麻黃黃芩湯。蓋桃仁味苦 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 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 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 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有微邪未盡者,宜服 白芷「湯,以盡其邪。」

瘧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 湯。蓋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