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並受其邪,則無汗而寒也。

《生氣通天論》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則汗出而 散。

天之陽邪,傷人陽氣,氣傷外弛,故汗出。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 寒薄為皶,鬱乃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 發為風瘧。

汗出而半身沮濕,是陽氣虛,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汗出見濕,則濕熱鬱之於皮膚,則生痤疿。勞汗當風,則寒濕鬱於皮膚,而為皶痤矣。魄汗未盡,表邪未去也。表陽邪氣,同陷其間,寒邪隨陽化熱,故氣爍;表氣不入於經,故穴俞以閉。但熱不寒為風瘧。

《金匱真言論》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夏不汗出,則暑氣伏藏,至秋乃成風瘧。

《熱論》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伏匿之邪。與汗共出。故不可止之。

《宣明五氣論》

心為汗。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也。

《骨空論》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病如此。

《平人氣象論》

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尺膚濇」者,風痹也。邪迫於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於皮膚之間,而迫於經脈,故主多汗。

《水熱穴論》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 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勇而勞。甚則傷骨。而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因風而致水腫於皮膚間也。

《診要經終論》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 出則死矣。

太陽之經氣已絕。故瘛瘲戴眼反折。手太陽主液。足太陽藏液。絕汗者。津液外亡也。

《舉痛論》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勞則喘息汗 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夫氣為陰之固,陰為陽之守。炅則腠理開,汗大泄則陽氣從而外泄矣。勞則腎氣傷而喘息於內,陽氣張而汗出於外,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陰陽應象大論》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出於陰。液由陽氣之宣發。雨乃地之陰濕。由天氣之所發。故方之。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 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 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陽,乃火熱用事,熱在表則腠理閉而喘,粗汗不出。腎主精液,心主血液,齒乾精液竭,煩冤血液枯也。」中焦之生氣絕,則腹滿,此陽熱偏勝之死證,雖苟延於冬,而不能幸免於夏也。若陰盛則陽虛,故汗出。陰寒在表,故身常清,在裏則數慄而寒,表裏俱寒,故四肢厥冷,腹脹滿也。此陰寒偏盛之死證,得夏月之陽熱,尚可救其陰寒也。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

此秋病之常也。

《氣交變大論》

歲水太過,甚則寢汗出憎風。

「歲水太過」,諸丙歲也。水泛則源竭,太陽之氣,無從資生,表陽虛,故汗出憎風也。

《至真要大論》

少陰在泉,主勝,則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太陽寒水。」以土勝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於表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肺脈緩甚。為多汗。

緩則肺熱甚,故多汗。

微緩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腠理開。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是頸項胸背之間。肺之外部也。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