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曰歷節。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矣。」

《水氣篇》曰:「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 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 婢湯主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 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 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 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 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芪湯主之。

《華佗中藏經》

《汗出死證》

熱病汗出而脈未靜。往來轉大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 又曰「即時死。」

《晉王叔和脈訣》

《汗脈》

濡脈歌曰:「濡脈關前人足汗。」

《雜病歌》曰:「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小 目瞪不須治,作汗如油不可蘇。」

內外俱虛,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嘔煩,忽然手足脈厥 逆,體不安寧,必死。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 濡結髮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宋朱肱活人書》

《論傷寒》

傷寒無汗者七證,自汗者九證:太陽傷寒,剛痓病;太 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陽易病,冬陽明病,皆無汗。汗 出者九證,衛不和,傷風、風溫、中濕、中暑;陽明病,亡陽, 柔痓,霍亂,皆自汗。雖然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 反自汗出之證。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 之證,不可不察也。

問頭汗出?曰:「病人表實裏虛,元府不開,則陽氣上出, 汗見於頭。凡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 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 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 沉,亦有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 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 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 少陰也。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 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病人但 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 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 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 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

《成無己明理論》

自汗

傷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 出者是也。《內經》曰:「陽氣衛外而為固也。」衛為陽,言衛 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 出,邪氣干於衛氣,氣不能衛固於外,則皮膚為之緩, 腠理為之疎,由是而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 謂之自汗也。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風 「邪干於衛也。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暑邪 干於衛也;多汗出而濡,此其風濕甚者,濕邪干於衛 也。」是知衛氣固護津液,不令妄泄,必為邪氣干之而 始出也。風寒暑濕之毒,為四時之氣,中人則為傷寒。 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人,獨不汗出,寒 傷榮而不傷衛,衛無邪氣所干,則皮「腠得以密,津液 得以固,是以汗不出也。」及其氣漸入裏,傳而為熱,則 亦使自汗出也。蓋熱則榮衛通,腠理開而汗泄矣。然 自汗之證,又有表裏之別,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 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 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 溫經而後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 者,此為表解而裏未和也。《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 熱越。」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 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