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火,而養其虛水。然此皆補瀉胃中虛熱,水火所乘之 邪,非胃為濕者之本,其餘例同法。夫補瀉脾胃濕土 之水氣者,潤其濕者,是補濕;燥其濕者,是瀉濕。」土本 濕故也。凡臟腑諸氣,不必腎水獨當寒,心火獨當熱, 要知每臟每腑,諸氣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常謂 「五常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獨陽不成, 但有一物,皆備五行,遞相濟養,是謂和平;交互克伐, 是謂衰興。」變亂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為陽實 陰虛而病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其 為治者,瀉實補虛,以平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補 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 甚,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 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況消渴者,本因飲食 服餌失宜,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 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 燥熱鬱甚之所成也。故三消渴者,皆由久嗜鹹物,恣 食炙煿,飲酒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石熱 結於胸中,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石,熱燥甚於胃,故 渴而引飲。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 多而又甚饑,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 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如此三 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余聞世多以一方而 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穀而喜渴也。然叔世論 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實熱而下虛冷,上 熱故煩渴多飲,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腎水虛, 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實熱而下虛冷。又曰:水 數一,為萬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腎水者,人之本命之 元,不可使之衰弱。根本不堅,則枝葉不茂,元氣不固, 則形體不榮。消渴病者,下部腎水極冷,若更服寒藥, 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亢甚而 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 退上焦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 言,正與仲景相反,所謂巧言似是,於理實違者也,非 徒今日之誤,誤已久矣。又如蔣氏《藥證病原》中論消 渴、消中、消腎病曰:「三焦五臟皆虛熱,惟有膀胱冷似 冰。」又曰:「腰腎虛冷日增重,又膀胱腎臟冷如泉。」始言 「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復言五臟亦冷, 且腎臟水冷言為虛,其餘熱者又皆言其虛。夫陰陽 興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猶小。至於寒 熱差殊,用藥相反,過莫大焉。或又謂「腎與膀胱屬水, 虛則不能制火,虛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之 遠矣。」彼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 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 制水,小便利而常多。」豈知消渴小便多者,非謂此也, 何哉?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 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腸 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多飲於中,終不能浸潤於外, 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如其多飲不能滲泄於腸胃 之外,故數溲也。故金盡言《原病式》曰:「皮膚之汗孔者, 謂泄汗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者,謂泄氣之門戶也;一 名腠理者」,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一名鬼門者,謂幽 冥之門也。一名元府者,謂元微之府也。然元府者,無 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 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故《經》曰:「出入 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 以生長壯老,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知出入 升降,無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 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則不能用 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 骨痹,爪退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 者,悉由熱氣怫鬱,元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榮衛清 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大 小焉。病在表則怫鬱,腠理閉密,陽氣不能散越,故燥 而無汗,而氣液不能出矣。叔世不知其然,故見消渴 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 也。予之所以舉此,蓋為消渴之證,乃腸胃之外燥熱, 痞閉其滲泄之道路,水雖入腸胃之內,不能滲泄於 外,故小便數出「而復渴。」此數句足以盡其理也。試取 《內經》凡言渴者盡明之矣。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 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 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有言腸痹而渴者,有言 小腸癉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藥 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 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乾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 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 各異,其歸燥熱一也。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者,《厥論》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 消。」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內為膈熱,消渴多飲也。」 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 小便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 肉不仁,發為肉痿。」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