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晉王叔和脈訣》

《喘脈》

上氣浮腫肩息頻。浮滑之脈即相成。忽然微細應難 救。神功用盡也無生。

肩息直視及脣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宋嚴用和濟生方》

《總論》

《素問》云:「諸氣皆屬於肺,諸喘者亦屬於肺。」是以人之 一呼一吸謂之息。呼吸之間,脾受其氣,通乎榮衛,合 乎陰陽,周流一身,無過不及,然後權衡得其平矣。將 理失宜,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墮墜驚恐,度水跌 仆,飽食過傷,動作用力,遂使臟氣不和,榮衛失其常 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於肺,不得宣通而 「為喘也。診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濇,四肢寒者死,數 者亦死」,謂其形損故也。更有產後喘急,為病尤亟,因 產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所主,獨聚於肺,故令 喘急,謂之孤陽絕陰,為難治。醫療之法,當推其所感, 詳其虛實冷熱而治之。如產後喘急,已載於《產科論》 中矣,茲不再敘。亦有痰停胃脘,痰與氣搏。肺道壅塞。 亦令人上氣。此又不可不知。

《金劉完素六書》

《喘因》

喘,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 病熱則氣盛而息麤。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 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麤而為 喘也。

《元李杲十書》

《喘論》

此當以《經》言「邪氣盛則實」斷之。華佗云:「盛則為喘,減 則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 會得本意。盛則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 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 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 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 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 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 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平居則氣和,行動則氣喘 者,屬衝脈之火,滋腎丸主之。

《朱震亨心法》

《喘病證治》

喘病氣虛,陰虛有痰。

凡久喘之證,未發宜扶正氣為主,已發用攻邪為主。 氣虛短氣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 導痰湯加千緡湯。有痰亦短氣而喘,陰虛者,自小腹 下,火氣衝於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痰者,宜降 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氣為主。

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 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 緡湯。

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 喘不止者,用刦藥一二服則止。刦後因痰治痰,因火 治火。劫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氣 虛不用。又法,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 生薑汁煉蜜丸如小豆子大,服五七十丸,噙化止之。 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蘗、麥門冬、地骨之類。

氣實人因服黃芪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 若喘者,須用阿膠。

「若久病氣虛而發喘,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若新病氣實而發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肺以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合陰陽,升 降往來,無過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 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 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又或調攝失宜,為風寒暑濕 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 人發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如感邪氣則驅散之,氣 鬱即調順之,脾腎虛者溫理之,又當於各類而求。凡 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 風寒傷者,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以 「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祕湯」皆可選用。

若痰喘,以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

若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書》五味 子湯或四磨湯治嗽與喘,用五味子為多。但五味有 南北,若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勞嗽宜用北五味。若 風邪在肺,宜用南五味。

《哮病治法》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宜大吐藥中多用酣,不 用涼藥,須常帶表散,此寒包熱也。亦有虛而不可吐 者,一法用二陳湯加蒼朮、黃芩作湯,下小胃丹,看虛 實用。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哮喘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