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外感表邪傳裡,裡實不受,則氣逆上,詳見「傷寒喘促」 條。

尋常感冐風寒相干,肺脹逆而喘者,隨時令祛散。風 喘,金沸草散、麻黃杏仁飲;風喘,加減三拗湯、藿香正 氣散加五味子、杏仁,或蘇沉九寶飲。暑月,香葛湯。熱 證,小柴胡湯、涼膈散。

水喘者,水氣轆轆有聲。怔忡,小青龍湯、古葶棗散、白 前湯。

水腫水氣,脹肺而喘,然喘必生脹,脹必生喘,二證相 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氣,先喘而後脹者,宜清金降火 而行水次之;脾主濕,先脹而後喘者,宜燥脾行水而 清金次之。

陰虛喘者,血虛則陽無所依附而上奔,宜四物湯倍 芍藥,加人參、五味子以收之。有小腹下火起,衝上而 喘者,宜降心火,補真陰,二物二陳湯,加知蘗、枳殼、黃 芩。

久病氣短,不能接續,似喘非喘者,單人參湯、扶脾,「生 脈散、調中益氣湯。」勞涉過者,杏參散。飲食熱者,葶藶 散。痰阻短氣者,導痰湯。濁陰在上,清陽陷下,欬喘嘔 吐者,加味瀉白散。

下元虛冷,腎氣不得歸元者,九味安腎丸、八味丸,甚 者黑錫丹以鎮墜之。煩躁無脈,身冷神昏者死。 胃虛極,則氣上逆,擡肩擷肚,生脈散加杏仁、陳皮、白 朮,或理中丸加胡椒救之。

仲景云:「髮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擡肩擷肚,喘而不 休,及胸前高起,脈絡散張,手足厥冷,脈散及數者,皆 死。」但婦人喘病尤亟,產後榮竭,衛氣無依,獨聚於肺, 發喘者死速。

《治法》

血虛補血,氣虛補氣,兼以清金降火,順氣化痰。 喘非風寒乘肺,則痰火脹肺,風寒祛散,痰火疏導。但 火急甚者,亦不可純用苦藥,宜溫以劫之。用椒目五 七錢為末,薑湯下。喘止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諸喘 不止者,小蘿皂丸、定息餅子、含奇丸、定喘化痰散。久 者,人參清肺飲,倍粟殼澀之。

《傷寒喘促》

氣喘惟有太陽、陽明二證。太陽證無汗而喘,宜汗,陽 明證汗多而喘,宜下。太陽、陽明合病,胸滿而喘惡寒 者,亦只宜汗而不宜下也。故曰:「微喘。」言表之未解,喘 滿不惡寒者,當下而痊。又有汗後停水喘者,有汗下 後喘者,有陰虛喘息甚急者返陰丹。脈伏者,加味生 脈散。如脈伏汗出髮潤者,肺絕不治。

《李中梓醫宗必讀》

《喘病證治》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擡肩,搖身擷肚。短氣 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擡肩, 但肺壅而不下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 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 盡有音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 繫,故呷呀作聲。三證極當詳辯。

按《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氣不降 也。挾虛者亦有數條,非子母情牽,即仇讎肆虐,害乎 肺金之氣,使天道不能下濟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 耶?雖然火則一,而虛實則分。丹溪曰:「虛火可補,參、芪 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每見世俗一遇喘家,純行 破氣,於太過者當矣,於不及者可乎?余嘗論此證,因 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治實者攻之即效, 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 轉摺進退,良非易也。故辯證不可不急,而辯喘證為 尤急也。巢氏、嚴氏止言實熱,獨王海藏云:「肺氣果盛, 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而喘。所 謂盛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斯言高出前古,惜乎 但舉其端,未能縷悉,請得而詳之。氣虛而火入於肺 者,補氣為先,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陰虛而火來乘 金者,壯水為亟,六味地黃丸。風寒者解其邪,三拗湯、 華蓋散。濕氣者利其水,滲濕湯;暑邪者滌其煩,白虎 湯、香薷湯。肺熱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梔芩,痰壅 者消之,二陳湯;氣鬱「者疏之,四七湯。飲停者吐之。吐 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火實者清之,白虎湯加䒷蔞 仁、枳殼、黃芩,神效。」肺癰而喘,保金化毒,薏仁、甘草節、 桔梗、貝母、防風、金銀花、橘紅、門冬。肺脹而喘,利水散 邪。肺脹之狀,欬而上氣,喘而煩躁,目如脫狀,脈浮大 者,越婢加半夏湯。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 膏主之。腎虛火不歸經,導龍入海,八味丸主之。腎虛 水邪泛溢,逐水下流,《金匱》腎氣丸。別有哮證,似喘而 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其 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醎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 根深久,難以卒除。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 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 善治也。宜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䒷蔞、茯苓、甘草。 如冬月風甚,加麻黃;夏月痰多,加石膏;挾寒者,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