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連皮能斂肺故也。」

薛己《醫按》曰:「一武職體魁梧,素不圍罏,不喜熱食,行 則喘促,自為氣實老痰,服碑記丸攻之,其脈洪數,重 按全無。余謂命門火衰,脾肺虛寒,與八味丸一服,痰 喘稍止,數服全止,逆能親火,喜熱飲食,蓋碑記丸出 自西域人所製者。經云:『西域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 褐薦,華色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 其治宜毒藥。由此觀之,恐不可概用也。

職方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劄,揚手 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 如小兒慢驚之證。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以補中 益氣加半夏而痊。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 甚;加桑皮、杏仁、䒷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 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 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疸門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色為黃。

「黃」,中央土色也。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 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發癉》,濕熱發外也。腹中熱煩。心出黃。熱在內也。

《平人氣象論》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饑者,胃疸。目黃者曰黃 疸。

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

《通評虛實論》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黃疸者,濕熱內鬱,而色病見於外,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靈樞經》

《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黃疸。

脾家實也。

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 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

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為口熱、舌乾、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諸證。蓋水不上濟,則火盛於上矣。

《論疾診尺篇》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 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土灌於四臟,身痛,病見於肉也。色黃,病見於皮也。齒垢黃,病見於骨也。爪甲上黃,病見於筋也。黃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㑊安臥。」小腸為赤腸,心之腑也,心主血脈,「小便赤黃,脈小而澀,病見於脈也。小便赤黃」,下焦熱也。不嗜食者,上焦虛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疸脈證治》

《疸病篇》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 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 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 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 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額上黑,微汗 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 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 曰「酒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 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 證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 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 之。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 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 面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脈沈。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