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畜血發者,則溺清而小腹急結。《經》曰:「濕熱相交民病 癉。」癉即黃也,單陽而無陰也。傷寒發黃雖不一,皆因 內熱而誤用溫藥,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與滲,以 致陽明經中血熱而見真色於肌膚,謂之瘀熱發黃。 頭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黃而明,茵陳湯、茵陳三物湯、 陶氏茵陳湯。

有濕熱鬱而發黃者,身痛發熱,色黃而晦,茵陳五苓 散。有寒濕發黃者,太陽病寒濕在裡,發汗過則寒去 而濕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身痛鼻塞者,急用後「瓜蔕搐鼻法」,內服茵陳五苓散。 頭痛甚者,神朮散加茵陳。

有中濕發黃者,一身盡痛,誤汗則眼目俱黃,茵陳五 苓散、梔子蘗皮湯、防己黃芪湯。 身體煩疼者,麻黃湯加蒼朮。

有傷風發黃者,易飢鼻乾腹痛,潮熱欬嗽,小柴胡加 茵陳,如噦,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下之。

往來寒熱者,小柴胡加山梔、茵陳。

有內傷中寒發黃者,脾胃素虛,或傷冷物,停滯不散, 或嘔逆腹滿,或大便自利,理中湯加茵陳、枳實、青皮。 腹脹食不敢飽,欲作穀疸者,五苓散加茵陳。

有陰證發黃者,四肢逆冷,脈沉,或陰盛發躁。四逆湯 加茵陳。

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鞕,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湯 加茵陳。

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鞕,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湯加 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

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 利,黃自退矣。非但寸口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 熏黑色,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臟氣絕也。 凡初發黃,先以口含水,用瓜蔕末一字,搐入鼻中,吐 出黃水,內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外用生薑 同茵陳搗爛,遍身擦之。

諸發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且瘀血 與瘀熱外證俱頭汗作渴,脈浮數。但熱結下焦,則熱 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結下焦,則熱但耗血而不耗 津液,故小便自利,治詳血門瘀血證中。

治疸表證,小柴胡湯微汗之。表少裡多者,茵陳五苓 散滲之。半表裡者,梔子蘗皮湯、茵陳三物湯、一清飲 子和之。裡急者,茵陳湯下之。就中尤以滲利為妙。通 用五苓散,濕多倍茵陳,食積加三稜、莪朮、砂仁、神麯, 熱加芩連、草龍膽,小便不利加山梔。胃弱合平胃散 去厚朴,加茵陳、黃連、山梔、防己、枳實。

《李中梓醫宗必讀》

發黃

「發熱,一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連𧄍赤小豆湯。 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𧄍赤小豆 湯。」往來寒熱,一身盡痛,發黃,小柴胡加梔子湯。發熱 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便快,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傷 冷脈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下之太 過,脾虛津竭,飲水自傷,此陰濕變黃,「茵陳茯苓湯、茵 陳四逆湯。」

按:黃者,中央戊己之色。故黃疸多屬太陰脾經,脾不 能勝濕,復挾火熱,則鬱而生黃,譬之盦麴相似,以濕 物而當暑月,又加覆蓋,濕熱相搏,其黃乃成。然濕與 熱又自有別,濕家之黃,色暗不明,熱家之黃,色光而 潤。亦有脾腎虛寒,脈沉而細,身冷自汗,瀉利溺白,此 名陰黃,茵陳薑附湯、理中湯、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 「蘗汁,此名黃汗,黃芪湯,芪芍桂苦酒湯。挾表者,脈浮, 汗之而愈,桂枝加黃芪湯。挾裡者,腹脹,下之而安,大 黃硝石湯。」食傷有穀疸之名,茯苓茵陳梔子湯。酒傷 有酒疸之名,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若夫御女勞傷, 則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額上色黑,手足心 熱,發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統言疸證, 清熱導濕為之主方。茯苓滲濕湯。假令病久,脾衰胃 薄,必以補中參朮健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