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證。大有不同。學者當辨其疑似。

《論治》

「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 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者,宜以峻補 真陰為主。然又當察其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 別處治,斯盡善也。

《關格》證,凡兼陽臟者,必多熱,宜一陰煎、左歸飲、左歸 丸之類主之;兼陰臟者,必多寒,宜大營煎、右歸飲、右 歸丸之類主之。若不熱不寒,臟氣本平者,宜五福飲、 三陰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關格證」所傷根本已甚,雖藥餌必不可廢,如精虛者 當助其精,氣虛者當助其氣,其有言難盡悉者,宜於 古今補陣諸方中,擇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須 遠居別室,養靜澄心,假以歲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絕 人事,加意調理,而但靠藥餌,則恐一暴十寒,得失相 半,終無濟於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噎膈論證》

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 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色 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 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且凡人之臟氣,胃司受 納,脾主運化,而腎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飲 停隔不行,或大便燥結不通,豈非運化失職,血脈不 通之為病乎?而運行血脈之權,其在上者,非脾而何? 其在下者,非腎而何?矧!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 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 欲舍根本而言捷徑,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噎膈反胃二證,丹溪謂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若乎 似矣,然而實有不同也。蓋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 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 食入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可補可溫,其治猶易; 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或開或助,治有兩難, 此其輕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 膈者不能食,故噎膈之病,病於胸臆上焦;而反胃之 病,則病於中下二焦。此其見證之有不同也。所以反 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調 養心脾,以舒結氣。此其證候,既有不同,故診治亦當 分類也。

噎膈證,多有便結不通者。《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張 子和曰:「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熱結也。小腸 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 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濇,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 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愚 按此說則大不為然。夫結之為義,《內經》原非言熱,如 本篇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又《舉痛論》曰:「思 則氣結」,是豈以結為熱耶?且熱則流通,寒則凝結,此 自陰陽之至理。故凡霜凝冰結,惟寒冽有之,而熱則 無也。此天道之顯然可見者,人身陰陽之理,無非是 耳。惟人不能知,所以多誤也。矧《內經》之言三陽結者, 乃止言小腸膀胱,全與大腸無涉。蓋三陽者,太陽也; 手太陽,小腸也;足太陽,膀胱也。小腸屬火,膀胱屬水, 火不化則陽氣不行,而傳導失職;水不化則陰氣不 行,而清濁不分,此皆致結之由也。子和不察,而遂以 三陽之結,盡言為熱,以致後世悉傳為火,豈理也哉? 然人之病結者,本非一端。蓋氣能結血亦能結;陽能 結陰亦能結。余非曰結必皆寒,而全無熱也。但陰結、 陽結,證自不同,有不可不辨耳。夫陽結者,熱結也,因 火盛爍陰,所以乾結。此惟表邪傳裡,及陽明實熱者, 乃有之。然熱結者,必有煩渴發熱等證,洪大滑實等 脈,最易辨也。若下有結閉,而上無熱證,此陰結耳,安 得謂之熱耶?蓋陰結者,正以命門無火,氣不化精,所 以凝結於下,而治節不行,此惟內傷血氣,敗及真陰 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屬是也。夫噎膈之證,人皆知為 內傷也。內傷至此,其臟氣之健否為何如,而猶云為 熱,豈必使元陽盡去,而別有生生之道乎。噫!此余之 所不解也,不得不辨。

噎膈證,古人多認為寒,自劉河間治膈氣噎食,用三 承氣湯,張子和以「三陽之結,盡論為熱。」且云「人之溢 食,初未遽然也。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醫者不察本 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屬。設如傷酒傷食,正可攻 逐,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熱之人,三陽必結,食必上 潮。醫氏猶云胃寒不納,燔鍼灼艾,三陽轉結,歲月彌 深,遂成噎膈。」余味此言,不能無惑。蓋噎膈由於枯槁, 本非實熱之證,三承氣湯尚可用乎?此河間之見有 弗確也。矧酒肉過多者,未必遂成噎膈,而噎膈之病, 又豈皆素熱之人乎?此子和之見,有未然也。自後丹 溪遂承二子之說,而大辟《局方》之非。謂氣之初病,或 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 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 怒,肝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 噫腐氣。或吞酸。或雜,或膨滿,不求原本,便認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