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牛羊乳之類。七情鬱結而成噎膈者,二陳合香附、撫 芎、木香、檳榔、䒷蔞、砂仁「之類。飲酒人患噎膈,以二陳 加黃連、砂仁、砂糖之類。胸膈有熱者,加黃連、黃芩、桔 梗、䒷蔞之類。脾不磨者,加神麯、砂仁、麥芽之類,以助 消導。噎膈大便燥結之甚者,必用大黃,或用二陳湯 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之,乃急則治標之法也。或用 四物湯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按:古 入治噎之法,大略已盡於此,雖其中有宜有不宜者, 亦并錄之,以備採擇。

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氣虛敗故也。糞如羊 矢者不可治,大腸無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 氣敗也。腹中疼痛。雜如刀割者。不可治。營虛之極。 血竭於中也。

《反胃論證》

反胃一證,本屬火虛。蓋食入於胃,使果胃煖脾強,則 食無不化,何至復出?今諸家之論,有謂其有痰者,有 謂其有熱者,不知痰飲之留,正因胃虛,而完穀復出, 豈猶有熱?觀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 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 矣。然無火之由,則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當察也。 若寒在上焦,則「多為惡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 陽虛也。若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 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 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故凡治此者,使不 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期奏效,所以難也。

《論治》

「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飲無 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 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 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但新病 者,胃氣猶未盡壞,若果飲食未消,則當兼去其滯;若 有逆氣未調,則當兼解其鬱。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 之輩。則當專用溫補。不可標本雜進。妄行峻利開導 消食化痰等劑。以致重傷胃氣。必致不起也。

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薑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 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惡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 皮乾薑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 半夏湯之類主之。

「虛在中焦,而食久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湯、溫胃 飲、聖朮煎之類主之。若胃虛甚者,宜四味回陽飲,或 黃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湯,或理中化痰 丸之類主之。或水泛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 胃不甚寒,而微虛兼滯者,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貴在 陰,非」補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 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穀,終無濟也。宜六味回 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此屢 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氣體強壯者,乃可先從清理。如二陳湯、 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清痰順氣;平胃散、不換金正 氣散、五苓散之類,皆可去濕去滯。半夏乾薑散、仲景 吳茱茰湯、橘皮湯之類,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滯, 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氣涉虛者,則非所宜。 反胃證多有大便閉結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 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氣之不化乎?蓋脾胃氣虛, 然後治節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於下,所以結閉不 行,此真陰枯槁證也。必使血氣漸充,臟腑漸潤,方是 救本之治。若徒為目前計,而推之逐之,則雖見暫通, 而真陰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見其陰虛兼寒者,宜 以補陽為主,而大加當歸、肉蓯蓉、韭汁、薑汁之屬。陰 虛兼熱者,宜以補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 豕膏、諸血之屬。然此等證治,取效最難,萬勿欲速,非 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調理,不能愈也。其有糞如羊矢, 或年高病此者,尤為難治。

反胃由於酒濕傷脾者,宜葛花解酲湯主之。若濕多 成熱,而見胃火上衝者,宜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之 類主之。

《石室祕錄》
臣陳士鐸著

《噎膈反胃治法》

《反胃證》,初起之時,未嘗非胃病也。當時以逍遙散加 黃連一錢立止,無如世醫不知治法,乃用香、砂、厚朴、 枳殼、砂仁之類紛投之,不應,又改用大黃、巴豆之類 下之,又不應,改用黃連、黃蘗、黃芩、梔子、知母大寒之 品以涼之,又不應,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乾薑、吳 茱萸之類以熱之,又不應,始用柴胡、荊芥、桔梗、防風、 蘇子之類以散之,遂成噎膈之證矣。吾今傳一方,用 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麥冬三錢,北五味、元參、當歸、 白芥子各一錢,牛膝二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 治反胃,正所以治反胃也。蓋人反胃,乃是腎中陰水 竭也。腎水不足,則大腸細小,水不足以潤之,故腸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