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乾涸。腸既細小,則飲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 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宜治下。方用熟地、山茱萸之 類,純是補腎中之水也。腎水足而大腸有水相資,則 大腸仍復寬轉,可以容物。水路既寬,則舟楫無礙,大 舸小舶可以順行,又何懼區區小舟,不可以轉運糧 食哉。此腎中虛而水不足以潤大腸者,宜如是治法。 若腎中寒涼而虛者,「又不如是治也。」蓋反胃之名雖 同,反胃之實各異。腎中無水而反胃者,食下喉即吐; 腎中無火而反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 明日始盡,將今日之物吐出也。方用熟地一兩,山茱 萸四錢,麥冬三錢,山藥、茯苓各二錢北五味、丹皮、澤 瀉、牛膝、附子、肉桂各一錢,水煎服。此方八味丸湯也。 妙在用附子、肉桂於補腎水之中,使去水中補火。補 火者,補命門之火也。蓋脾胃之氣,必得命門之火始 生,譬如釜下無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結成冰 凍,必得一陽初復之氣始解。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 涼之病,止該腹痛心疼,今反無此證,乃上越而吐者, 何也?蓋脾胃有出路,則寒邪之氣不留於中,今日日 上吐,將胃口咽門已成大道,熟徑往來,無所阻滯,則 徑情趨奔,其勢甚便,又何必積畜於中州,盤踞於心 腹,發寒作熱,以苦楚此脾胃哉!此反胃下寒,心腹之 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適所以治反胃,此變 法治病之端也。

「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 出也。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腎火虛不能溫脾,故脾寒 而反出也。」治反胃者,但當治腎,但當辨其有火無火 之異,則死證可變為生也。治反胃之證,莫妙用仲景 地黃湯,但無火者加附子、肉桂,則效驗如響。然人亦 有用仲景方而不驗者,何也?以用之不得其法,而非 方之不神也。今酌定二方,「一治無火而反胃者,熟地 二兩,山茱萸一兩,附子、茯苓、澤瀉、丹皮、肉桂各三錢, 山藥一錢,水煎服。一治有火而反胃者,熟地二兩,山 藥一兩,澤瀉、丹皮各三錢,茯苓、麥冬、山茱萸各五錢, 北五味二錢,水煎服。」二方出入加減,自然治反胃有 神功也。

反胃之證,雖一時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 死而後已。反胃多是腎虛無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 盡吐,即《內經》所謂「食入即出」者是也。夫食入於胃而 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誰知胃為腎之關門,腎病而胃 始病。飲食之入於胃,必得腎水以相濟,而咽喉有水 道之通,始上可輸挽,下易運化。然而腎中有火,則釜 「底無薪,又何以蒸水穀乎?此腎寒而脾亦寒,脾寒不 能化,必上湧於胃,而胃不肯受,則湧而上吐矣。」方用 定胃湯: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肉桂、茯苓各三錢,水 煎服。一劑而吐止,十劑而病全愈。然此治朝入暮吐, 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麥冬 一兩,北五味子一錢,亦未嘗不效應如響。蓋二方全 是大補腎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勝於治胃也。

大半夏湯仲景下同

治胃反嘔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小半夏湯

治嘔吐穀不得下者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茯苓澤瀉湯

治胃反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 生薑各四兩, 白朮三兩, 桂枝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五噎圓千金方下同

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結氣不消。

乾薑、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參各五分, 細莘、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