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氣穴。惡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別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 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 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 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 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 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 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 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 化,水糓并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 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歸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流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陰陽者,少陰陽明也。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而下流於陰,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則津液不得注於海,而四海閉塞,三焦之氣不能通瀉於肌腠,則津液不化,濟泌之汁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於下,則上逆而為水脹。

《本臟篇》

脾偏傾,則善滿善脹。

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水脹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何以別之?」岐伯答 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 時欬,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 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目窠上微腫,水循經而溢於上也。頸脈動,水傷氣而及於脈也。水邪上乘於肺,故欬。太陽之氣虛,而水流於下,則陰股寒,足脛腫。水泛而土虛,故腹大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 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 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無形之氣故。然:不堅氣脹,故腹大身盡腫;寒氣在肌腠,故皮厚窅深;病在氣,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寒氣在皮膚,而脾土未傷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 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蒼黃,腹筋起者,土敗而水氣乘之也。

《玉板篇》

腹脹身熱,脈大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如是者, 不過十五日死。

《刺節真邪篇》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 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 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 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

腰脊者,從大椎至尾骶,乃身之大關節也。津液淖澤於肢脛,則筋骨利而脛能步趨,肢能如翼之翔也。津液從宗脈而上濡於空竅,故曰:「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如飲食不節,喜怒不時,則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囊,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腫脹

《肺癰篇》曰:「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 湯主之。」

《五臟篇》曰:「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水氣篇》曰:「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 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 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 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 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 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 癮疹,身體為痒,痒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 以俛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 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 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 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重而 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