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腫不消者死。脣黑脣腫齒焦者死。臍腫突出者死。 缺盆平者死。陰囊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 死。足胕腫,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見,瀉後腹腫者死。 男從身下腫上,女從身上腫下,皆難治。

《氣分脹滿論治》

凡脹滿由於氣分者,宜察氣之虛實。若脹滿在中而 不在外者,其病多實。《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之謂 也。若果因酒食厚味,氣滯脈滑而大滿大實者,宜廓 清飲主之。兼脹兼痛,諸藥不效者,宜神香散主之。若 臟腑脹實而兼痛者,宜承氣湯或百順丸下之。然必 年壯力強,素無損傷虛弱等證,而暴見脹滿,方可峻 攻,否則只宜緩治。如果氣實於中,而表裏俱脹者,宜 用蒜瓣以滾湯煮微熟留性,少蘸鹽酢,常以佐食,大 能破氣消滯,亦佳法也。若氣脹而兼小水不利者,宜 用四苓散,以半熟蒜搗膏丸服極妙。

飲食停滯,而致胃口中焦脹滿者,宜「大小和中飲酌 用之。兼痛者,宜排氣飲主之。」

怒氣逆於中焦,或脹或痛者,宜排氣飲、「解肝煎之類 主之。兼喘脹者,宜四磨飲,或神香散。」

大人小兒,素無脾虛泄瀉等證,而忽爾通身浮腫,或 小水不利者,多以飲食失節,或濕熱所致,宜「廓清飲 加減主之」,或四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用。或濕勝者, 宜平胃散之類主之。

脾胃虛寒,中氣不健,而三焦脹滿者,是為氣虛中滿。 其為證也,必多吞酸噯腐,惡食惡寒,或常為溏泄,而 別無火證火脈者,必屬臟寒,此所謂臟寒生滿病也, 惟宜溫補。寒在中焦者,宜溫胃飲、理中湯。寒在下焦 者,宜理陰煎、八味地黃湯之類主之。

「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 如鼓,故名鼓脹。又或以氣血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 蠱,亦名蠱脹,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 脹」,此實脾胃病也。夫脾胃為中土之臟,為倉廩之官, 其臟受水穀,則有坤順之德,其化生血氣,則有乾健 之功。使果脾胃強健,則隨食隨化,何脹之有?此惟不 善調攝,而凡七情勞倦,飲食房闈,一有過傷,皆能戕 賊臟氣,以致脾土受虧,轉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 混,乃成此證。凡治此者,若察其病由中焦,則當以脾 胃為主,宜參、芪、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主之。若察其病 由下焦,則當以命門母氣為主,宜人參、熟地、當歸、山 藥、附子、肉桂之屬主之。如果氣有痞塞,難於純補,則 宜少佐辛香,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之 屬。如或水道不利,濕氣不行,則當助脾行濕,而佐以 淡滲,如豬苓、澤瀉、茯苓之屬。若諸藥未效,仍當灸治 如後法。以上諸法,大略如此。然病成單鼓,終非吉兆, 必其傷敗有漸,然後至此。使非盡掃塵紛,加意調理, 則未有或免者矣。

治脹當辨虛實,若察其果由飲食所停者,當專去食 積;因氣而致者,當專理其氣;因血逆不通而致者,當 專清其血。其於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屬混者分利 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是皆治實之法也。但凡 病腫脹者,最多虛證,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 大便溏泄,或脈息弦虛,或聲色憔悴,或因病後,或因 「攻擊太過,而反致脹滿等證,則皆虛實之易見者也。」 諸如此類,使非培補元氣,速救根本,則輕者必重,重 者必危矣。若虛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 主之。若脾虛兼寒者,宜理中湯、溫胃飲、五君子煎。若 脾虛兼痰者,宜六君子湯。若腎虛兼痰者,宜金水六 君煎。若虛在肝腎者,宜六味地黃湯。若腎虛兼寒者。 宜理陰煎。或八味地黃丸。甚者加減《金匱》腎氣湯主 之。若以虛證而妄行消伐。則百不活一矣。其有果以 少壯停滯。或肝強氣逆。或時氣亢害為邪者。方可直 攻其病。但辨之宜詳。不可忽也。

凡外感毒風,邪留膚腠,則亦能忽然浮腫,如東垣所 謂八益之邪自外入者是也。然其來必速,其證則必 有脈緊,及頭痛骨痛等證,方是外感之候。先宜解散 其邪,如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敗毒散、參蘇飲、葛根蔥 白湯之類,隨宜用之。若風因火熾,而表裏俱熱,宜芍 藥清肝散,或龍膽瀉肝湯之類主之。若邪傳入裏,太 陽陽明併病,而胃實熱甚,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者, 白虎湯主之。若大實大滿而熱結不退者,大承氣湯 或百順丸下之。若少陽陽明併病,寒熱往來,滿而實 者,宜大柴胡湯下之。《五常政大論》曰:「下之則脹已。」此 之類也。

《水腫論治》

「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 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 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 水而反尅,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 而上泛,故傳入於脾而肌肉浮腫,傳入於肺則氣息 喘急。」雖分而言之,而三臟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則 總由陰勝之害,而病本皆歸於腎。《內經》曰:「腎為胃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