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太陰氣鬱不行也。風氣之病,發其汗則自已耳。即脈沉無他證者,當倣傷寒少陰例,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盪動其水以救腎;若脈浮者,其外證必自喘,當倣傷寒太陽例,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發散其邪以救肺。此治金水二臟之大法也。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治黃汗,因汗出入水浴,水從汗孔入,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

黃芪五兩, 芍藥、 桂枝各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謹按:此方蓋以汗出而衛氣不固,外水入搏於營,鬱而為熱,熱盛則腫而發黃,熱盛則耗其精液而作渴,故以黃芪固護其衛,以桂枝本方加苦酒,引入營分,散其水寒之邪。其不用薑、棗者,所重在衛氣虛,恃黃芪實衛之大力耳。

桂枝加黃芪湯

治黃汗兩脛自冷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謹按《桂枝全方》,啜熱粥助其得汗,加黃芪固衛,以其發熱,故用桂枝;以其自汗盜汗,故加黃芪也。其發汗已,仍發熱,邪去不盡,勢必從表解之,汗出輒輕,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過汗傷其衛外之陽,並胸中之陽也。腰以上有汗,以下無汗,陽通而陰不通,上下痞隔,更宜黃芪固陽,桂枝通陰。其黃汗與歷節有分,陽火獨壅於上為黃汗,陰水獨積於下為兩脛冷。陽火盛及肌肉則發熱,陰水寒及筋骨則歷節痛,源同而流不同也。食已汗出者,食入於所長之陽,與勞氣相搏,散出為汗,乃至氣門不閉,津液常泄,暮為盜汗也。甲錯者,皮間枯濇,如鱗甲錯出也。發熱不已,熱入肉腠,必生惡瘡,瘤結癰膿也。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即《內經》「痛痹逢寒則蟲」 之類也。小便不利,津液從汗越也。不能食,脾胃氣虛不化穀也。身體重,衛氣不充分肉也。煩躁,胃熱上熏心肺也。治黃汗之法,盡發於此矣。

甘草麻黃湯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沬,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有人患氣促,積久不差,遂成水腫,服此湯得效。

枳朮湯

枳實七枚, 白朮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觀此可見仲景之法,皆用脈病為本,然後量輕重虛實而施治,皆守《聖經》之法耳。後世治水腫方有五皮散,香蘇散中用薑、桔、紫蘇、大腹皮辛以散之;茯苓、防己、木通、桑皮,淡以滲之,是開鬼門,潔淨府,同用也。俗醫因病者急求一時之效,以破氣去水為功,不知過一二日,則病復至而不可救。其故有二:一以病人不善調攝,一以醫悮投下藥之過,竭其陰陽,絕其胃氣,此所以水腫之病多死。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莘湯

桂枝、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莘》、 甘草各二兩, 附子炮,一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防己椒藶丸

防己 椒目 炙葶藶 大黃各一兩

右末之,蜜為丸,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厚朴七物湯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剉 桂枝三兩 生薑五兩

右,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中滿分消丸東垣下同

治中滿熱脹。有寒者不治。

黃岑炒夏月一兩二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炙甘草 猪苓各一錢 知母炒,四錢 乾薑 白茯苓 砂仁各二錢 厚朴薑炙,一兩 澤瀉 陳皮各三錢 枳實炒 半夏泡 黃連炒,各五錢

右除茯苓、澤瀉、生薑外,共為細末,入上三味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湯下,食後服。量病人大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