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焦得通,津液得下」 八字,關係病機最切,風寒之邪,協津液而上聚於膈中,為喘、為嘔、為水逆、為結胸,嘗十居六、七,是風寒不解,則津液必不得下,倘悮行發散,不惟津液不下,且轉增上逆之勢,愈無退息之期矣,此所以和之於中,而上焦反通也。至於雜病項中,如痰火哮喘、欬嗽、瘰𤻤等證,又皆火勢熏蒸日久,頑痰膠結經隧。所以火不內熄,則津液必不能下灌靈根,而精華盡化為敗濁耳。夫人之得以長享者,惟賴後天水穀之氣,生此津液。津液結則病,津液竭則死矣。故治病而不知救人之津液者,真庸工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 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 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 難是也。」

註謂:「脾約」乃太陽之邪,徑趨入胃而成胃實,貽悮千古。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 也。

病已傳到少陽經,而去陽明經遠矣,乃從少陽經治法,發汗利小便已,其人方纔胃中燥煩實,大便難者,是少陽重轉陽明,而成可下之一證也。此下二條,與陽明兼帶少陽之證迥殊,故另揭出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此條亦互上條之意。解見「少陽。」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陰者, 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 鞕者,為陽明病也。

脈浮而緩,本為表證,然無發熱惡寒外候,而手足自溫者,是邪已去表而入裏。其脈之浮緩,又是邪在太陰,以脾脈主緩故也。邪入太陰,勢必蒸濕為黃。若小便自利,則濕行而發黃之患可免。但脾濕既行,胃益乾燥,胃燥則大便必鞕,因復轉為陽明內實,而成可下之證也。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之證,自利者最多,虛寒則下利清穀,滑脫則下利膿血,故多用溫法。此以六七日不大便而腹脹,可見熱邪轉歸陽明,而為胃實之證,所以宜於急下也。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何得讝語耶?此必邪返於胃,內有燥屎,故雖下利而結者自若也。半利半結,所以不宜大承氣,而宜於小承氣微動其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