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居二陽之中,氣血俱多,所以從中治陽明,而不敢犯」 太陽少陽也。又三陽合病。面垢腹脹痛。身重難轉側。 讝語遺溺。口燥不仁。大便難者。白虎加參湯主之。不 可汗下。亦中治法也。

有宜汗者,表證頭疼,惡寒未除,為太陽尚未過經,尤 宜發汗。如太陽、陽明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太陽、少陽, 麻黃湯合小柴胡湯,通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 枳殼。蓋在經則汗,過經則下也。

併病

「併」者,催併逼迫之意。始初二陽合病,後一陽氣盛,一 陽氣衰,併歸一經,獨重初證亦不解,罷陽明併太陽 者,太陽證未解,陽明證又至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 如太陽證重加太陽經藥,陽明證重加陽明經藥,後 倣此。少陽併太陽者,太陽證未解,少陽證又至麻黃 湯合小柴胡湯。頭痛項強,眩冒如結胸狀者,亦宜通 用九味羌活湯。少陽併陽明者,為木尅土,難治,小柴 胡湯合升麻葛根湯、柴胡升麻湯救之。是併病在表 者,皆可汗。若太陽證罷,乃入胃腑者,謂之傳經,非併 也,宜體量攻下。舊云:「三陰無合併二病」,然三陰亦自 有相合併者,但非兩感,必無陰經與陽經合併之理。

疫厲

疫疾,如有鬼厲相似,故曰「疫厲」,又曰「時氣。」春應煖而 反清,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 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凡感之者,即發頭疼身痛寒 熱。一方長幼,病皆相似,治與傷寒微異者。春清責肝, 升麻葛根湯;夏熱責心,二香散、調中湯;秋濕責肺,白 虎加蒼朮湯、茵陳五苓散;冬寒責腎,葳蕤湯、甘桔湯。 土旺四季,隨經取之。治與傷寒同者,表證敗毒散,半 表證小柴胡湯,裏證大柴胡湯。挾內傷者,宜補宜散, 宜降,人中黃丸是也。《經》曰:疫氣不拘於診,更當於運 氣求之。凡入疫家,用麻油服之,或紙撚蘸麻油,并雄 黃、朱砂末,探入耳鼻內,最能避穢毒之氣。遍滿鄉村 者,用如意丹亦妙。

溫熱病

經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以傷 寒為毒者,其以最成殺厲之氣也。其有傷於四氣,當 在何經而發何病?大概春傷於風,夏必飱泄;夏傷於 暑,秋必瘧痢;秋傷於濕,冬必欬嗽;冬傷於寒,春必痎 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秋傷於濕,病欬嗽 者,及冬風寒相搏,痰涎生而為欬嗽。冬傷於寒,病痎 瘧者,及春溫氣相搏,變為溫病,是四時正氣,亦能愆 期而發。皆因發動之時,逆推致病之源,非受傷之時, 預擬今日之病,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豈可執一 論哉?但稍覺氣淫於內,心腹不快者,「《不換金》正氣散」 加減,以正胃氣。

「溫病者,春分後有太陽病,發熱欬嗽,身痛口渴,不惡 寒,其脈弦數不緊,右手反盛於左手,怫熱在內故也。 或散在諸經,各取其經而取之。」熱病即與溫病同,但 發在夏至後,脈洪數,熱渴更甚耳。雖因冬時受寒,伏 於肌骨,然人身隨天氣化,春分則寒變為溫,夏至則 寒變為熱,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溫熱不惡寒而渴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自內達,表熱鬱腠理,不得 外泄,乃復還裏,終是裏多表少。間有惡寒者,乃冒非 時暴寒,或溫暑將發,又受暴寒,非冬證之甚也。法當 治裏熱為主,而解肌次之。亦有專治裏而表自解者, 誤下猶可,誤汗則變為嘔噦狂斑而死。蓋溫熱在經 而不在表,安可例用傷寒汗法?惟兼暴寒者,乃可表 裏雙解,亦不敢用冬月辛溫之藥。

春溫表證,天溫升麻葛根湯;天寒柴胡桂枝湯。太陽 合少陽,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半表裏小柴胡裏 證:大柴胡重者,一時表裏俱發,防風通聖散。表裏俱 熱,大便自利者,柴苓湯加山梔、木通。虛煩,竹葉石膏 湯。變雜證者,治同《傷寒》。

夏熱表證,太陽九味羌活湯。汗後煩渴,脈洪大,背惡 寒者,白虎加人參湯、益元散。裏證,大柴胡。重者一時 表裏盛,發雙解散。熱病脈細無力,足冷,已得汗而躁 盛者,此陰脈之極也,必死。詳溫暑門。

晚發

先輩云:「清明至夏至前,太陽病者,謂之晚發,比之溫 病稍輕。」蓋以感之輕者發之早,感之重者發之遲。從 立秋至霜降,有患太陽證者,亦名溫病。治法同溫熱, 但加燥劑於解肌藥中,裏證一同傷寒。但既以三月 至夏至為晚發,春分前又為正傷寒,不知春溫在於 何月。更考三月至夏至前,名為春溫,則晚發當屬於 秋矣。立秋前後,病因濕熱而發;處暑後病者,因燥熱 而發。庶乎四時六氣,備而不混,而治之各隨其時耳。 大概表證九味羌活梔子升麻湯;裏證大柴胡湯加 生地,或「導滯通幽湯。」變雜證者,隨宜施治。

冬溫

冬有非時之煖,名曰「冬溫」,與春秋暴寒暴溫,總謂之 「時行氣。」與傷寒相似,但脈不浮耳,治法大同。春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