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之一二日,即上條「始得之」之互文。口中和者,不渴不燥,全無裏熱,其背惡寒,則陽微陰盛之機,已露一班,故灸之以火,助陽而消陰,主之以附子湯,溫經而散寒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 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不吐利,煩躁嘔渴,為無裏證。既無裏證,病尚在表可知,故以甘草易細莘而微發汗,又溫散之緩法也。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 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 也。

欲吐不吐心煩,腎氣上逆之徵也。自利而渴,加以口燥舌乾,引水自救,似乎傳經熱病之形悉具。然腎熱則水道黃赤,若小便色白,又非腎熱證,乃下焦虛寒不能制水,仍當從事溫法,不可誤認為熱,而輕用寒下也。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 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傷寒之脈也。傷寒無汗,反汗出者,無陽以固護其外,所以邪不出而汗先出也。少陰之邪不出,則咽痛吐利,一一顯少陰之本證,即當用少陰溫經散邪之法,不言可知矣。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 者,復不可下之。

亡陽不可發汗,與上條互法,「亡」與「無」同,無陽則其邪為陰邪,陰邪本宜下,然其人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其當亟行溫法,又可見矣。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惡寒踡臥。證本虛寒。利止手足溫。則陽氣未虧。其陰寒亦易散。故可用溫法也。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自煩。欲去衣被。真陽擾亂不寧。然尚未至出亡在外。故可用溫法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 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三條互見。此則邪解陽回。可勿藥自愈之證,即「緊去」、「入安」之互詞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皆寒邪入少陰之本證。即當用附子湯行溫經散寒之定法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厥冷。而至於煩躁欲死。腎中之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以下其逆氣。而用人參薑棗以厚土。則陰氣不復上干。此之溫經兼用溫中矣。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下利無陽證者,純陰之象,恐陰盛而隔絕其陽,故用白通湯以通其陽而消其陰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 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 續者生。

與白通湯,反至厥逆無脈,乾嘔而煩,此非藥之不勝病也,以無鄉導之力,宜其不入耳。故復加人尿、豬膽汁之陰,以引陽藥深入。然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亦危矣哉!故上條纔見下利,蚤用白通,圖功於未著,真良法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 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 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陰寒內持,濕勝而水不行,因而內滲外薄,甚至水穀不分,或欬或利,泛溢無所不之,非賴真武坐鎮北方之水,寧有底哉?《太陽篇》中,厥逆筋惕肉瞤而亡陽者,用真武之法,已表明之矣。茲少陰之水濕上逆,仍用真武一法以鎮攝之。可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一臟一腑,同居北方寒水之位,腑邪為陽邪,藉用麻桂為青龍。臟邪為陰邪藉用附子為真武。得此二湯以滌痰導水。消陰攝陽。其神功妙濟。真有不可思議者矣。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 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 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下利裏寒,種種危殆。其外反熱,其面反赤,其身反不惡寒,而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明係群陰隔陽於外,不能內返也。故倣白通之法,加葱入四逆湯中,以入陰迎陽而復其脈也。前條云:「脈暴出者死」,此條云:「脈即出者愈」,其辨最細。蓋暴出則脈已離根,即出則陽已返舍,繇其外反發熱,反不惡寒,真陽尚在軀殼,然必通其脈而脈即出。始為休徵。設脈出艱遲。其陽隨熱勢外散。又主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