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𥐚、硝。且如治瘡溫藥,先用桂以通血脈,宣導百藥,冷」 藥。必用地黃。補不足。益氣填髓。近用乳香散。乳香消 毒。菉豆清熱。真良藥也。

按:「大腸祕結,果因血燥,胃氣不虛,最宜前藥。若因精血枯涸,用八珍、桃仁、麻仁;其潰後發熱,若因氣虛,用四君、黃芪、當歸;血虛用四物、白朮、茯苓;氣血俱虛,用八珍、黃芪;若大便祕,小便赤,用四物、麥門、五味;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或六味丸。若下後元氣傷而發熱,用六君、當歸;胃氣虛而發熱,用補中益氣湯。大凡」二便,肝腎主之。《經》云:「腎主五液,開竅於二陰。」若津液滋潤,大便通利。若津液不足,必因脾氣虧損,當培養化源。

《生痂切護第三十四》

伍氏曰:「癰潰之後,敗肉漸去,新肉漸生,日見堆阜,方 成白膜,新肉當滋養平復保無虞。大凡瘡口未可速 合,日用猪蹄湯洗去惡濁,外敷生肌膏、神異膏。毒膿 出盡,可用聖效散以合瘡口。更慎起居,節飲食,戒七 情,否則虛證蜂起,多致不救。慎之!」

按前證「敗肉去而新肉生者,須先微赤,四沿漸生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用六君子湯以培補之。若赤甚者,血虛而有火也,用四物加參、芪、白朮以調補之。若赤而不生膜者,氣虛也,用四君加當歸、黃芪。若色白而無神者,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大凡瘡疽潰後,歹肉漸去,新肉漸生,此乃脾胃之氣充實也。若惡濁已去,宜用當歸膏。

《體察愛護第三十五》

伍氏曰:「癰疽一證,病人當自體察。凡初作,先以墨圍 患處,卻視浮沉聚散,膿出視其多少,肉生視其闊狹, 飲食視其美惡,臟腑防其祕泄,瘡口防其奢裂。宜戒 怒節勞,調補元氣,保愛體察,慎不可忽。」

按:前論即丹溪先生所云:「癰疽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東垣先生教人以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素問》反覆言之,可不慎哉!大凡泄瀉易損元氣,腫瘍犯之,不能成膿;潰瘍犯之,不能生肌,患者審之。

《香藥調治第三十六》

伍氏曰:「氣血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大抵瘡瘍多因營 氣不從,逆於肉裏,鬱聚為膿,得香之味,則氣血流行, 故當多服五香連𧄍湯、萬金散、金粉散。凡瘡本腥穢, 又聞臭觸則愈甚,若毒入胃則欬逆,古人用之,可謂 有理。且如飲食,調令香美,以益脾土,養其真元,可保 無虞矣。」

按前證。說見第十八、十九。

《飲食居處戒忌第三十七》

李氏云:「病疽之人,當戒酒、麵、炙煿、醃臘、法酒、生冷、油 膩、雞鵝魚鮮之類,起居七情,尤當深戒。臥室潔淨馨 香,使氣血流暢,仍忌僧道、孝子、產婦、經婦、雞犬貓畜。 若背疽難於隱几,宜用菉豆十斗,作一袋,隱伏其上, 解毒涼心也。」

按:前論「慎起居,薄滋味,恐病者好動四體,甘嗜性熱性寒之物,使火益熾而胃氣益衰」,則所患淹滯不愈又誰咎哉?不若預為之防,當以古人之言為戒,如菉豆性寒,主丹毒煩熱風疹,或金石所發,實熱煩渴,飲食如常,證屬純陽者宜用,否則不可用也。

《更易良方第三十八》

李氏云:「常見世間醫者,每有妙方,祕而不傳,或更改 以惑人,誠可惡也。」余思西華麥飯石膏,守死不傳,其 立心私刻,君子責之矣。昔趙公宣教,字季修,來宰龍 泉,兼程而進,患鼻衄,日出數升,時家兄教以服藕汁 地黃膏,趙叩諸醫,云:此為戒服之劑。乃數易醫無效。 家兄陰餽前汁,服三日而疾愈。兄曰:「此即前所獻之」 方。趙驚歎曰:「向非醫者譎計以惑我,早信此方,豈久 受此困也。今以屢試屢驗,不可易者。如因熱毒衝心 而嘔,用內托散。」一名萬金散「因脾胃虛弱而嘔,嘉禾散。熱 毒腫痛,麥飯石膏。陰虛作渴,加減八味丸。」此四方屢 為醫人眩惑,使人勿用。深憫患者之受苦,故舉趙公 之事以例之。

竊以為方者,倣也,倣病因以立方,非謂《內經》無方也。若執古方以治今疾,猶折舊宇以對新宇,其長短大小,豈有舍匠氏之手而能合者乎?設或有合,以為古不易之方,此又先王普濟之神術,奚必祕而私之耶?余嘗觀太無先生治滇南一僧,遠遊江浙,思親成疾,先生惠之以飲食藥餌,復贈金一鎰,以資其歸。此固我醫道之當然也。今之醫者,或泥古,或吝祕,或嗜利以惑人,其得罪於名教多矣。

《麥飯石膏第三十九》

李氏云:「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 者因膿不潰,以毒藥罨之,其勢益甚,毒延咽喉腳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