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皆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 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收十 全之功也。」

按前證屬腑屬陽而氣血未損者,用前膏敷之,固無不愈。然亦有屬臟屬陰而氣血有虧者,當審其因而調治其內可也。大凡瘡瘍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余常治初結成膿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先生云:「胃氣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謂「治瘡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厥有旨哉。」

《敷神異膏第四十》

凡疽證先以麥飯石膏塗之,俟瘡根漸收,卻敷神異 膏斂之。夫癰疽之發有淺深,故收斂之功有遲速,斷 不可早用收口之藥,恐毒氣未盡,後必復發,為患匪 輕。但麥飯石膏難於修合,用神異膏亦效。

按:前證若毒已解而不生肌收斂者,元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壯其脾胃,則肌肉自生,設有餘毒,亦能自解。

《口緊小硬第四十一》

《李氏》云:「大抵疽口緊小而硬者,蓋因風毒所勝,合用 蚣蠍散摻瘡口,以神異膏貼之。」

按前證乃風寒滯於瘡口而未傳於內也。凡傷損之證,尤多此患。《經》云:風者善行數變,入臟甚速,死生在乎反掌,當急分表裏虛實而治之。其邪在表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惡寒惕搦,脈浮而弦,宜羌活防風湯和解之。傳於裏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胸腹滿悶,或便閉溺赤,時或汗出,脈洪數而「弦,宜大芎黃湯疏導之。其汗初出者,由風熱鬱於裏,亦宜大芎黃湯之類下之。若熱既退,臟腑已和,而汗仍出者,表虛也,宜白朮防風湯以實其表。」然解散、和解、疏導三法,此治暴患之證,氣血未損者。若膿瘀內焮而見前證者,宜針之,急投十全大補。或口噤遺尿,乃氣血虛極,亦用十全大補加炮附子。大抵此證,若因膿血去多,宜以補中益氣加羌活主之。或人素多痰,因傷損而見風證,宜二陳、白朮、芎、歸、梔子、芩、連。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血氣俱虛,內熱甚而生風者,宜四物、參、朮、柴、芩、梔子。若因怒傷而見前證,宜小柴胡湯倍加川芎、山梔、天麻、釣藤鉤。若患破傷風,至三五年,忽然復發,或跌撲而患者,皆氣虛有痰所致也,用二陳、參、朮、芎、歸主之。

《喉舌生瘡如菌第四十二》

《李氏》云:「癰疽不服內托散,或失宣內毒,致咽喉口舌 生瘡,甚則生紅黑菌,害人甚速,當用琥珀犀角膏治 之。向有患此證者,諸法不效,余用此藥,一日而安。」

按:「前證多因酒色過度,虧損腎水,虛火上炎,或五疳元氣消爍,虛火上攻而致,治當滋其化源。最忌黃蘗、知母之類,恐復傷胃氣也。」

《替針丸第四十三》

曾氏曰:「癰疽膿熟,塗以替針丸,瘡口自開。古人云:癰 疽能殺人,若針藥得其宜則生,失其宜則死,可不慎 哉!」

按「瘡瘍之證,若毒氣已結,腫赤熾盛,中央肉死黯黑者,內用托裏健脾之劑,外用烏金膏塗之,則黯處漸低,赤處漸起,至六七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狀,其黯漸潰。若用鈹鍼利剪除去尤好,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善。若膿未流利,宜用針於紋中引之。若膿水已出,腫痛仍作,乃內筋間隔,亦用針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尅伐之劑,患處不痛,或肉死不潰者,急溫補脾胃,亦有復生者,後須純補脾胃,庶能收斂。若妄用針刀,去肉出血,使陽隨陰散,是速其危也。若膿潰而煩痛未痊,脈洪滑大散者,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為難治。脈微濇遲緩者,邪氣虛而真氣將復也,為易治。

《割傷第四十四》

《李氏》云:「癰疽有悮,搽毒藥或針刀開割,瘡口不合,不 可用澀斂之藥,宜用猪蹄湯、北艾湯間洗,傅,貼神異 膏,及服內補十宣散、內托黃芪丸。」

按:《經》云:脾主肌肉,脾健則肉自生,然其勢熾甚,宜用前藥以消其毒,毒將盡,宜用四君湯以養脾。

《寒熱多汗用藥第四十五》

李氏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或連 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止,皆用柴胡、恆山不應。余 謂此因脾氣不正,復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換 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補散、木香湯,三日即愈。」

按:「前證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寒,治當辨之。」

《食毒發熱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