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七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五十一

  傷寒門十七

  李中梓醫宗必讀總論 傷寒十四證 類傷寒五證 表證 裏證 陰

  證 陽證 六經證治 可汗 不可汗 可吐 不可吐 可下 不可下 用火法 用

  水法 發熱 惡寒 惡風 自汗 頭痛 身痛 筋惕肉瞤 胸脅滿 結胸 痞 大

  腹滿 少腹滿 腹痛 咽痛 脅痛 呃逆 嘔吐噦 欬嗽 喘 煩躁 懊憹 戰慄

   悸 渴 口燥咽乾 嗽水不欲嚥 發狂 讝語 自利 鬱冒 瘈瘲 動氣 剛痙

  柔痙 手足厥逆 頭眩 衄血 吐血 畜血 下血 小便不利 小便自利 小便數

   發黃 發斑 狐惑 多眠 不得眠 短氣 蚘厥 百合病 陰陽易 勞復 食復

   過經不解 汗後不解 下後不解 合病 併病 兩感 舌胎 瘥後昏沉 傷風

  傷寒死候 脈候

藝術典第三百七十一卷

醫部彙考三百五十一

傷寒門十七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總論》

愚按: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固 密者,毋勞爾形,毋搖爾神,形神竝守,偕行於閉蟄,封 藏之本者也。一有不謹,而犯寒威,則殺厲之毒,乘於 肌體。冬月即發,名正傷寒。伏而不發,至春變溫,至夏 變熱,變態不測,殊可憂虞。治之或差,生殺反掌。自仲 景以來,名賢代起,立言不患不詳,患其多而惑也。陶 節庵曰:「得其要領,易於拾芥,脈證與理而已。」求之多 岐,則支離繁碎,如涉海問津矣。脈證者,表裏、陰、陽、虛、 實、寒熱也;理者,知其常,通其變也。多岐者,蔓衍之方 書也。余有感於斯言,約六法以盡之,曰汗、吐、下,溫、清、 補汗者,治在表也。而汗法有三:一曰溫散。寒勝之時, 陰勝之臟,陽氣不充,則表不解,雖身有大熱,必用辛 溫。一曰涼解。炎熱熾盛,表裏枯涸,陰氣不營,亦不能 汗,宜用辛涼。一曰平解。病在陰陽之間,既不可溫,又 不可涼,但宜平用,期於解表而已。吐者,治在上也,吐 中有發散之意,可去胸中之實。《經》曰:「在上者,因而越 之」是也。下者,攻其裏也。而下法有五:痞滿在氣,燥實 在血。四證具者,攻之宜峻也。但見滿燥實者,攻之稍 緩;但見痞實者,攻之更緩。或行畜血,或逐停水,輕重 緩急,隨證靈通也。溫者,溫其中也。臟有寒邪,不溫則 死。夫氣為陽,氣虛則寒,故溫即是補,又名「救裏」者,以 陽虛可危,亟當救援也。清者,清其熱也。有熱無結,本 非下證,若不清之,熱何由散?下後餘邪,亦宜清也。補 者,救「其虛也」,古人言之已詳。今人畏而不用,使傷寒 犯虛者坐而待斃,大可憾已!如屢散而汗不解,陰氣 不能達也。人知汗屬於陽,升陽可以解表;不知汗生 於陰,補陰可以發汗也。又如內熱不解,屢清而火不 退,陰不足也;人知寒涼可以去熱,不知壯水可以制 火也。又如正虛邪熾,久而不痊,補正則邪自除,溫中 則寒自散,此必見衰微之陰脈者也。《傷寒論》曰:「陰證 得陽脈者生,陽證得陰脈者死。」人皆奉其言,未知繹 其義。夫正氣實者,多見陽脈;正氣虛者,多見陰脈。證 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陳氏曰:凡察陰證, 不論熱與不熱,惟憑脈用藥,至為穩當。不論浮沉大 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然則沉小者,人 知為陰脈,不知浮大者,亦有陰脈也。是知傷寒雖具 萬變,「虛實」二字,可以提綱。正勝則愈,邪勝則死。正氣 實者,雖感大邪,其病亦輕;正氣虛者,雖感微邪,其病 亦重。氣實而病者,攻之即愈,雖不服藥,經盡則安,何 足慮也?所可慮者,惟挾虛耳。奈何庸淺之輩,不察虛 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虛而攻之,無不死者。且曰「傷 寒無補法」,謬之甚矣。獨不觀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 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 桂、附者,八十有奇;東垣、丹溪、節庵亦有補中益氣,回 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未嘗不補也。而謂傷寒無補 法,可乎?夫實者不藥可愈,虛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虛 而補救者。即握《傷寒》之要矣。又何必求之多岐也哉。

《傷寒十四證》

《傷寒》者,寒傷營血,脈浮而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 傷風者,風傷衛氣,脈浮而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 傷寒見風者,既傷於寒,復感風邪,惡寒不躁,其脈浮 緩。

「傷風見寒」者,既傷於風,復感寒邪,惡風煩躁,其脈浮 緊。以上四證,皆冬月即病者。

溫病者,冬受寒邪,來春乃發。發熱頭疼,不惡寒而渴, 脈浮數。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

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