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暑」,熱淫盛也。

《靈樞經》

《癰疽篇》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 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 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 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 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 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 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 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 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 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 蓂不成,五穀不殖,經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 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榮衛,周流不 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 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 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 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 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 故死矣。

人之血氣流行,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晝夜環轉之無端也。一息不運,則留滯而為癰,多不治之死證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榮衛稽留於 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 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 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肉,筋髓 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 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 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人之血氣,流行環轉出入,而淫邪泮衍,變易無常。且氣秉有厚薄,邪客有微甚,是以死生成敗,各不同焉。

《刺節真邪篇》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 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 為血閉不通,則為癱。

「灑淅」動形,故搏於皮脈肉筋骨,而為痹為攣,為癰,為痒。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有傷衛氣,則為不仁,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 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 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氣居 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 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 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 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 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 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 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寒與熱搏者,形中之陰陽二氣也。蓋形舍氣,氣歸形,形氣之相合也。是以傷形則病氣,傷氣則病形。結氣歸之者,寒熱相搏之氣,歸於邪留之形所也。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定處,而有肉枯、骨蝕、筋溜、昔瘤之定名也。

《脈度篇》

六腑不和,則留為癰。

在內者六腑為陽;在外者皮膚為陽。《本經》曰:「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以六腑不和,則血氣留滯於皮腠而為癰,此病從內而外也。

《寒熱病篇》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 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伏兔,腎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臟俞者,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也。《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鬱毒,外應於血氣之不和,而為癰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玉版篇》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 搏,乃化為膿,小鍼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 者,為其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 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 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 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 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 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黃 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