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6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癇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 遂成終身之患。

心火者,君火也。君務德而不為毒。為痒痛瘡瘍者,乃 命門相火之所為也。小兒諸瘡,皆胎毒也。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實則瀉 黃散、「三黃丸主之,虛則益黃散、異功散、小建中湯、調 元湯、肥兒丸補之。」

諸困睡不嗜食吐瀉,皆脾臟本病也。昏睡身熱,宜胃 苓丸、琥珀抱龍丸主之。吐瀉有冷有熱。冷者不渴,理 中丸主之。熱者渴飲冷水,五苓散調天水散主之。 脾所生病,《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兼見肝證,初傷風吐瀉,惡風發熱,煩急煩悶,此宜發 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瀉,後變慢驚風者,不治。 兼見心證,發熱昏睡,夢中驚悸,宜東垣安神丸主之。 「渴欲飲水,辰砂五苓散主之。」

兼見肺證,發熱昏睡,氣促而喘者,宜葶藶丸主之。 兼見腎證,羸瘦痿弱,嗜臥不能起者,宜脾腎兼補,補 腎宜地黃丸,補脾宜養脾丸。如瀉久便膿血者死。蓋 腎者元氣之主,腎虛則稟賦不足之證。脾者氣穀之 主,脾虛則為津液不足之病。故「小兒五臟之病,脾腎 為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好飲水。有不飲水者,虛則哽 氣長出氣;實則瀉白散、葶藶丸瀉之;虛則阿膠散、生 脈散合甘桔湯補之。

「諸氣喘促,上氣咳嗽,面腫,皆肺臟之本病也。加味瀉 白散主之。」桔梗防風二錢,甘草一錢,地骨皮一錢二 分

肺所生病。《經》云。諸氣上逆喘逆。皆屬於肺。

兼見肝證,由中風得之。鼻流清涕,惡風喘嗽,宜發散, 加減參蘇飲主之。如久咳嗽,變風疾,不治。如錢氏所 謂「三瀉肝而肝病不退,三補肺而肺證尤虛」是也。 兼見心證,發熱飲水,喘嗽悶亂,此心火勝也,宜涼膈 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黃連阿膠丸。黃連、赤 茯苓,能抑心火,肝得其清。

兼見脾證。咳則吐。此傷乳食而喘嗽不寧。宜葶藶丸。 小陷胸加大黃主之。

「兼見腎證。腎者水臟也,受五臟六腑之津液而藏之, 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腎為精。 凡咳嗽之多吐痰者,乃腎之精液不歸元也,宜補腎 地黃丸主之」,加巴戟、杜仲、鹽水炒、肉蓯蓉酒洗去甲、 小茴香炒、破故紙炒,研末蜜丸,煎麥門冬湯下。 腎主虛無實,地黃丸主之。惟痘疹腎實則黑陷,此非 錢氏之語,乃記者之誤焉而不詳者也,以啟後人之 疑。有瀉腎之方,如百祥丸之類,有補脾瀉腎之論,令 兒夭札,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蓋人之一身,肺主皮 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髓,五臟之有 腎,猶四時之有冬也。瘡疹之毒,乃自骨髓出現於筋 肉血脈皮膚之外,如品物之翕聚於冬者,發散而為 春之生、夏之長,秋之藏也。變黑歸腎,則不能發散於 外,而反陷於內,此腎中真氣之虛,邪氣之實,所以立 「百祥丸」、牛李膏,以瀉腎中之邪氣,非瀉腎之真氣也。 況腎中之水,潤澤光壯,由津液之充滿也。瘡疹黑陷 者,正腎主虛,水不勝火,津液乾枯,故變為黑,倒陷入 裏。所謂瀉之者,瀉水救火之良法也。

諸虛不足,胎稟怯弱者,皆腎之本臟病也。五臟病後 成腎虛者,各用地黃丸加減,隨證惟瘡疹歸腎,有瀉 有補。

腎所生病錢氏曰:「腎主虛。即胎稟不足之病也。」 兼見肝證驚風。及手足癱者。宜地黃丸。加牛膝、當歸 續斷各二兩。肉桂一兩。為末。蜜丸用。

兼見心證驚風。及失音不語者。宜地黃丸。加石菖蒲、 柏子仁、遠志各二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脾證吐瀉。及變痢疾者,宜「地黃丸」加黃連、黃蘗 各酒炒二兩、乾薑炒、車前子、肉荳蔻麪煨各一兩。為 末,蜜丸服。

兼見肺證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黃丸加天門冬、麥門 冬焙、知母、黃蘗、蜜水炒、阿膠炒各二兩,蜜丸服。 按:五臟虛實補瀉之法,引經解之。《經》云:邪氣盛則實, 真氣奪則虛。所謂實則瀉之者,瀉其邪氣也;虛則補 之者,補其真氣也。如真氣實,則為無病兒矣,豈有瀉 之者乎?云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 也。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陽生 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餘也。腸胃脆薄,穀氣未充,此 脾所以不足也。

小兒五色修明,聲音清響,此心肺之氣足也;乳食能 進,大小便調,此腸胃之氣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剛健, 此皆腎肝之氣足也。是謂無病易養。不宜妄投藥餌, 誅罰無過也。

如「面色晃白,聲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減少,吐 痢頻併,此腸胃不足也。解顱項軟,手足痿弱,此肝腎 不足也。」是兒多病難養,此以形體之虛實,辨五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