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認其厥 與不厥,量寒熱深淺而治之。

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

無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加膩粉。 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三焦,宜涼藥三五 服下之。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 梔子湯、連𧄍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 五黃散,此上中下三焦藥,宜選用之。

中暑脈虛,背惡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湯。

身涼脈緊,熱在內者,急下之。口燥咽乾,不大便,是 無汗,身大熱者,可發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 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 朮防風湯,可選用之。

發汗者,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各宜春涼、夏寒、秋溫、 冬熱而發之。

《小兒衛生總微方論》

《傷寒論》

經曰:「傷寒者有五,有中風,有熱病,有溫病,有中濕,有 傷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氣,隨四時為病, 故春風、夏熱、秋濕、冬寒、中溫,而傷寒則居一焉。其細 論在《傷寒類證集》中。其四時之病,皆謂之傷寒者,乃 總概之名也。內熱病者,乃盛暑之時,炎熱之氣中人 為病也。又名中暍濕病者,乃雨露霜霧煙嵐水漬濕 氣中人為病也。小兒無此二病,謂小兒不治家事,未 有幹辦,早臥晚起,不致衝冒故也。《外傷風》、傷寒、溫病, 小兒有此二病,謂嚴寒、厲風,溫氣無所不至,小兒肌 肉脆軟,氣血柔弱,易為傷之故也。是三病者,其證、其 脈不可診,切兒稍大者,可切脈而別之。傷風之脈,陽 浮而陰弱也;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濇也。溫病之 脈。行在諸經。未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也。若嬰小未能診切者。但看其形候耳。

傷風者,乃四時八方為厲之風。傷人。其候昏睡,呵欠 煩悶,口中氣熱,或自汗惡風,發熱鼻鳴,乾嘔,熱多寒 少,面光而不慘,手足皆熱,煩躁,治當發散。有飲水者, 有能食者,有不能食者。其飲水能食者,可微下之,餘 不可下也。

傷寒者,乃冬時嚴寒之氣,傷人入於腠理。當是之時, 壯者氣行而已,怯者則著而為病。其即發者為傷寒, 至春發者為溫病。

一云「在夏至之前,非時行溫氣之病。」

夏發者為熱病。

一云「在夏至之後,非中暍之熱病。」

其候「面赤,渾身壯熱,頭痛體疼,鼻塞聲重,清涕咳嗽, 寒毛立,氣促急,或嘔吐白水,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 舒,手足指末微冷,不煩躁而惡寒。」

傷風者,不惡寒而惡風。傷寒者,不惡風而惡寒。其惡風者,當風而乃憎寒也。其惡寒者,雖不當風而亦自憎寒也。以此別之。

治者:「若脈洪盛,身體壯熱,頭痛面赤,四肢暖者,為陽 證,宜汗之。若脈微細,身冷不甚,頭痛體疼,面青,四肢 冷者,為陰證,宜溫之。」

溫病者,四時之間,非節候邪氣傷人。如春應溫而反 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言 此時通行,此氣為病,無少長略同,故名天行時氣,又 名「時行溫病。」其候頭痛身重,壯熱體疼,與傷寒相似, 但臨時看其脈與其證,以屬何經受病,隨經而求之 為治也。已上三病,通以傷寒為治。邪在外者,解之汗 之,邪在內者,溫之下之,當隨證按法而行之。《錢乙》言: 傷寒,男體重面黃,女喘急面赤,各憎寒,口中氣熱,呵 欠,煩悶項急。此乃不分傷風傷寒而概言之也。況傷 風傷寒證候,傳變多端,自有專經可憑。孫真人云:「治 小兒與大人無異,惟減用湯劑極少耳。」更有傷風寒 而兼食者,俗呼謂之夾食傷寒也。其「候壯熱煩渴,鼻 塞聲重,四肢困倦,眼黃,腹中脹痛,涎唾嘔逆,或呵欠 煩悶。」治者不先攻所傷,但先解表候,表解然後下之, 則病與食皆去也。若不顧其表,便以藥攻之,多致結 痞也。又有因失饑而食寒飲冷,傷於脾胃而中風寒。 其候胸膈不快,腹脹而痛,面色脣口皆青,手足逆冷, 脈沉細者。此寒傷於脾,寖屬太陰,庸工不識,以為胸 膈不快,妄用針灸,或便投駛藥,則胸膈愈不快而吐 利,只一兩日間,便致危殆,此不明之誤,非其治也。所 謂傷寒,《本經》藥證甚多,難以具述,今採其小兒常所 患者之方,及有兼見之證,略為條敘。傷風寒手足冷, 身熱面赤頭痛者,此脾怯也,宜先和脾,然後發散。傷 風寒自利者。脾虛也。宜先補脾。然後發散。未差者。先 調順其中。有下證者微下之。有驚者退之。

傷風腹脹而喘者,脾虛也。宜先補脾,去脹定喘,候喘 定然後發散。

傷風寒,得下後,大熱已退,而餘熱未解者,是下之太 過,胃虛而熱乘之故也。胃中虛熱者,雖是無多,當生 胃中津液,津液得生,則熱自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