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傷風寒,其熱在外者,為表病。若未入於裏,兩解之。夫 裏虛氣逆,熱結胸中,堅硬而痛者,此為結胸;若但硬 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若因飲水得者,則為水結。若 三四日外熱入於「裏,則腹滿痞,內實有燥糞者,當下 之。若熱入大腸,則為大便結澀不通。若熱入小腸,則 為小便難澀不通;熱入大小腸,則為大小便不通。」熱 入脾胃,脾胃屬土,候於肌肉,熱盛蘊蒸於外,則為發 黃。熱熏於心胸,則為煩躁。津液耗減者,則為發渴。熱 上衝咽喉口舌者,則生瘡腫疼痛。有血泄者,血得熱 則「流溢妄行。從鼻出者則為衄血。從口出者則吐血。 從大便出者則便血。從小便出者則遺血。若壯熱未 汗,躁喘鼻鳴,因衄一升數合,而熱得歇者,病則解矣。 若出至二三升者危矣。」若熱毒積滿於內,不得時下, 致毒乘瘀血,則煩盛發狂。若燠寒昏冒悶亂者死。若 胃有寒氣相搏,則嘔啘咳逆。若肺有寒相搏。則咳嗽 氣急。若氣怯者。傳變入陰。則四肢厥逆。面青體冷。下 利清穀。並當隨證施治。

《錢乙論》:傷風、傷寒、瘡疹、傷食、壯熱、昏睡,一皆相似。若 倉卒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 胡湯,此數藥通治甚驗。

《聖惠》論:「嬰孩傷寒,不可用性燥藥發汗,燥加臟腑,熱 極傷心,則厥逆難治。又不可用性熱藥,熱乃助陽,陽 極則陰爭,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熱,多致發狂、 顛癇、搐搦,為難治。又不可用性寒藥,寒則陽受其冷, 則寒熱相擊,一向叫啼不睡,使熱上衝於腦,則頭骨 縫開,為難治。」予流落錢塘,就館於親豪蘇伯正防禦 家,伯正以「醫治傷寒」名,予常觀其用藥次第,若小兒 傷寒,壯熱、頭痛、體疼、脈大、鼻塞、聲重、嚏咳、呵欠、惡風 憎寒,病在表可汗者,用銀白散;熱多者,甘露散。有食 飲宿滯,脾胃不和者,以「安胃丸間服;胸鬲不快者,以 香殼散間服;煩渴飲水,或作寒熱者,靈砂散間服;有 驚者,天麻防風丸、人參化風膏;涎盛」咳嗽者,小珍珠 丸。如此施治,隨手得愈者,十有八九。餘一二者,乃病 久傳深,或已成變證,方纔請召,亦依法調治,乃得痊 可。其所用之藥,多非古方,性不燥熱,率皆溫平,是謂 曉南北之異地,識寒熱之所宜,深通古人治病之大 體也。

《董鳳翀活幼精要》

傷寒

「凡治傷寒,須別表裏,表裏不分,汗下差誤。表證當汗, 裏證當下,發表攻裏,不易之法。表證屬陽,病在六腑; 裏證屬陰,病在五臟。陽盛陰虛,汗之即死,下之當愈; 陽虛陰盛,下之即死,汗之即愈。陽虛外寒,陰虛內熱; 陽盛外熱,陰盛內寒。不汗強汗,津溢枯竭;合汗不汗, 竅悶閉絕;不下強下,洞泄不禁;合下不下,腫脹悶亂。」 犯此數者。皆是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