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潮熱有時,積熱也,桃枝丸主之。壯熱不退,當用地骨 皮散,下五色丸。」

風熱當用防風黃芩湯,下大青膏。

身溫不熱。當用白虎湯加蒼朮。下五色丸。

風癇

《口議》曰:「先用化痰,寬利胸膈,開通關竅,安鎮心神,然 後與治風癇藥服之。」又云:「先用化風丹去其風熱,次 服奪魂散定癇。」

驚癇

《口議》曰:「先涼三焦,利驚去熱,安神定志,平調臟腑,溫 化痰涎,然後與治驚癇藥服之。」

不治證

小兒癇病,日直無聲,目睹不轉,眼生白障,眼慢脣黑, 瞳人瞬動,目間青黑,面青指黑,口出涎沫如白膿,口 禁,肚脹不乳,喉如牽鋸之聲,多睡不乳,身熱下血不 乳,身體痿軟不醒,腹內虛鳴,脣逆而痛,吐利不止,汗 出壯熱不止,臥久不寢,身體反張,大人脊下容一手, 小兒脊下容一指,並不治。

尋衣撮空

尋衣撮空,許叔微謂之肝熱。夫肝主筋,筋脈血枯而 風引之,故手指為之撮斂也。宜確服六味地黃丸,間 有回生之功。錢仲陽用瀉青丸,此治肝經實熱。蓋尋 衣撮空,皆病後之敗證耳,求其實熱,則百無一二矣。 治者審之。《王海藏經》治血脫尋衣撮空,摸牀手揚,搖 頭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血脫內躁,熱之極也,氣粗 鼻乾。此為難治。用生地黃連湯主之。

驚癱鶴膝

肝者東方青龍木也,其動則應於風,病則主驚駭諸 熱,引肝風,有風則生痰,有痰則作搐。小兒驚風之際, 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證。或父母 見其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 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 所閉,終為廢人。《內經》曰:「頑弱名緩風,疼重名濕痹。」又 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梢脹痛不堪忍者,此風毒 之氣使然,故《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凡小兒心悸不常, 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 遲,至臂脘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腫,肉 消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癱為癤,此名鶴膝候也。已 上形證,并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 濕亦去。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倍加麻黃,水薑蔥 煎服,微得汗為度。或以麻黃湯發散尤佳。次防己湯、 祛風散,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投服,并防風湯,或黑虎 丹作小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其疾易愈。 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略研碎,煎 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可消。 如大腑閉而不通,此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紫,及右 手三部脈浮而實滑,宜五和湯或當歸散、枳殼丸治 之。其加減之法,尤在臨機審處。若泥一方,非良醫也。 更宜間服排風湯。

薛氏曰:「鶴膝風者,其腿漸細,其膝愈麤,狀如鶴膝,是 以名之。此因稟腎經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則膝 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焮腫色赤 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者 用大防風湯為主,佐以益氣養榮湯。膿成者用補中 益氣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切勿用十宣流氣等藥。」 若不潰不斂,或發熱等證者,須調補脾胃為善,否則 必變敗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