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八

  小兒驚癇門四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驚癇咬牙 暗癇 驚癇餘證 驚癇兼別病

  陳治幼幼近編急慢驚 胎驚 發搐 天釣 內釣

  喻昌寓意草傷寒即是驚風 痙

  景岳全書癲癇 驚風 急驚風 慢驚風 大驚卒恐 驚啼 發搐

  東醫寶鑑驚風證 驚風先見證 四證八候 痰搐 驚搐之證有五 搐搦瘈

  瘲輕重 急驚風 慢驚風 慢驚風不治證 急慢驚風通治 慢脾風 慢脾風不治證

   天釣驚風 痓痙 癲癇

藝術典第四百四十八卷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八

小兒驚癇門四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驚癇咬牙

小兒驚癇發搐,有咬牙不休,及未發,發過時,亦常咬 牙者。予醫李統制一子,病證如是,遂請眾醫調治。有 言是驚入於腎者,此乃喬岳《漢東王先生歌》中「睡裡 咬牙驚入腎」之句,其意謂牙為骨,骨入腎,故以言之。 此常流無據語也。古書無有,亦無驚入腎之理,果用 藥無驗。今詳校其證,特為明之,乃足陽明之病也。足 陽明為胃之經,起鼻交額,循鼻外入齒中,還出俠口 環脣,下交承漿過頤,後,出大迎,循頰車,且發搐為風, 風屬木,胃屬土,木能刑土,是以牙齒受風則痒,頰車 邪干則緊,故使咬牙不休,以緩頰車之急,以解牙齒 之痒也。治當去胃中風。

暗癇

暗癇,其病似驚癇,又似中風痓病。遇其發時,則暗地 急至令人僵仆,心神昏塞,志意迷悶,氣亂不省,手足 彈撥,戰掉搐搦,喉中涎響,或吐痰沫,或作吼叫。其脈 三部陰陽俱盛,每發遠則終日或半日,近則一兩時 辰,發過便起,卻如不病之人,俗呼謂之癇病,稍輕者 謂之暗風。古人又云:「小者發則為驚,大者發則為癇」, 小者氣血怯嫩,發即難當而傷多,大者氣血壯盛,即 易任而失少。

驚癇餘證

小見驚癇搐搦,至發定之後,有諸餘證不退者,雖大 勢已罷,而病本尚在,或服冷熱藥過多,或汗下之失 宜,故癇搐難退,而有餘證也。

驚癇兼別病

小兒病久發搐,則五臟俱虛,並受其病。故發則血亂 心氣,并肺搐搦,肝昏困,脾體冷,腎又有因虛而別病 兼發,或別病而因帶驚癇,或有一方兼治之者,並採 而具之。

《陳治幼幼近編》

急慢驚

驚有急慢,治隔雲泥。急驚者,或因感冒發熱,或因乳 食停滯,或忽見忽聞,或跌磕受驚,驚則入通於肝,由 是風邪內作,火得風而動,風火相扇,故手足牽引,劄 眼搖頭,張口出舌,涎潮上壅也,頃爾發過則如故,其 脈洪數浮緊急促,緣風火之性急暴故也。《錢氏》謂無 陰之證者,蓋因心經實熱,陰不能以配陽,是為陽盛 陰虛之候也。痰盛者,用稀涎散直取其痰,後用瀉青 丸、利驚丸、鎮驚丸,去肝風,降心火。如口噤不能下者, 即從鼻中灌入牙關少舒,隨用吐藥。痰盛不得吐者, 用竹瀝、薑汁吐之,或以小牛黃丸,或滾痰丸下取其 痰。仍須別其所因而治。因食過傷者消其食,因冒風 寒者散其邪,因受驚恐者鎮其心,不可概治以驚藥。 若驚久不醒,急以搐鼻散撚紙條取嚏。如不嚏,或啼 聲不出,口噤不省,額汗如珠,遺尿噴藥,皆死證也。 慢驚起於吐瀉,或久病後因脾肺俱虛,則肝木橫行, 土為風木所乘,故竹驚。狀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不 穩睡,面青身冷,睡則露睛,四肢與口鼻中氣俱冷,其 脈沉遲虛敗。《錢氏》謂「無陽之證者,蓋脾土虛甚,陽不 能以勝陰,是陰盛陽虛之候也。治宜溫補脾胃為主。 總有痰涎,亦由脾胃虛不能運化而成,不可驟去,縱 見發搐,亦由脾土弱而自招木剋,不可截風。慢驚本 無熱,縱或發熱,亦是虛熱,切禁涼驚,惟溫補脾胃,則 肝木自寧,譬猶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載,故無風 而自動,厚培其土,俾根深本固,自無風邪之害矣。亦 須較量陰陽,微甚用藥。若方傳慢候,尚有陽證者,不 必回陽,止宜異功散以溫養脾胃,微加天麻、全蠍、白 附子、膽星,以截風定搐。若陽虧陰盛,身涼面青,純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