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89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此也。其理一,而其得於「氣」 者,有隱顯、偏正、厚薄之不同,茲其所以有鬼神人物之異與?

謝氏曰:「鬼神是天地妙用,流行充塞,觸目皆是,欲其 有則有,欲其無則無。」

鬼神,氣也,人心之動,亦氣也,以氣感氣,故能相為有無。呂氏曰:「鬼神周流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雖寂然不動,然因感而必通。」即此意也。

曰:「詳此兩段,皆是人物鬼神各為一物,是殆見廟中 泥塑鬼神耳。呂氏所謂『人亦鬼神之會者,甚精,更詳 細推之』。」

《答吳公濟》

來書云:「夫子罕言之者,正為民不可使知,恐聞之而 生惑。某謂聖人於死生鬼神,雖不切切言之,然於《六 經》之言,格物誠意之方,天道性命之說,以至文為制 度之間,名器事物之小,莫非示人以始終幽明之理, 蓋已無所不備。若於此講究分明而心得之,則仰觀 俯察,洞然其無疑矣,豈聞之而反有所惑耶?但人自」 不學。故聖人不能使之必知耳。非有所祕而不言也。 今乃反謂「祕而不言。」宜其惑於異說而不知所止也。

來書云:「幽明之故,死生之說,晝夜之道,初無二理。明 之於幽,生之於死,猶晝之於夜也。鬼神之情狀見乎 幽者,為不可誣」,則輪迴因果之說,有不可非者,謂上 智不在此域可也,謂必無是理,不可也。某竊謂幽明、 死生、晝夜,固無二理,然須是明於大本而究其所自 來,然後知其實無二也。不然,則所謂無二者,恐不免 於彌縫牽合,而反為有二矣。鬼神者,造化之跡,乃二 氣之良能也,不但見乎幽而已。以為專見乎幽,似此, 未識鬼神之為何物,所以溺於輪迴因果之說也。大 抵未嘗熟究聖人《六經》之旨,而遽欲以所得於外學 者籠罩臆度言之,此所以多言而愈不合也。至又謂 「不可謂無此理,特上智不在此域」,此尢害理。蓋不知 此理是合有耶?合無耶?以為不可。謂必無是理,則是 合有也。合有則盈天地之間,皆是此理無空闕處。而 上智之人獨不與焉,不知又向甚處安身立命?若是 合無,則凡此所謂不可無之理,乃眾生之妄見,而非 真諦也。此其與聖人之心大相遠矣。而曰「聖人無兩 心」,吾不信也。

來書云:「夫子專言人事生理,而佛氏則兼人鬼生死 而言之。某有說焉。不知生死人鬼,為一乎?為二乎?若 以為一,則專言人事生理者,其於死與鬼神,固已兼 之矣,不待兼之而後兼也。若須別作一頭項窮究曉 會,則是始終幽明卻有間隔。」

《答廖子晦》

來書疑著生死鬼神之說,此無可說,只緣有箇「私」字, 分了界至,故放不下耳。除了此字,只看《太極》兩儀,乾 父坤母,體性之本然,還有此間隔否耶?

《答黃商伯》

問:「『張子神與性,乃氣所固有之語,似主氣而言,卻恐 學者疑性出於氣,而不悟理先於氣』,語似未瑩,未審 然否?上蔡之說,或問以為善。竊疑石氏所集,其言有 及於理之變者,如自家要有便有,要無便無,始得。又 似以心起滅,不問有無之正理,上蔡之意必不如是。 某因『致死不仁,致生不智』之訓,思之,恐宗廟祭祀,不 致死之也;葬埋壇墠,不致生之也。理之有者,聖人制 禮,使人誠意以感通,其間曲折精微,莫非仁智之盡。 若理所無者,聖人不道也。至於理之變者,竊謂皆氣 之所為,而皆因於人。雖復多端,似可以次第而曉。所 謂天地之妙用,豈非造化陰陽之理,人心精神之聚, 上下感化之所自與?」曰:「此論甚善。但張子語不記子 細。然論鬼神則氣為近,未至遽有先於理之嫌也。上 蔡《論語為政卒》篇論鬼神甚詳,大概亦如來諭,恐可 參攷也。」

《答鄭子上》

來書所問鬼神二事,古人誠實於此處,直是見得幽 明一致,如在其上下左右,非心知其不然,而姑為是 言以設教也。後世說「設教」二字甚害事。如溫公之學 問,雖一本於誠,而其排釋氏,亦曰「吾欲扶教耳。」此只 是看道理不透,非獨欺人,而并以自欺。此《大學》之序, 所以必始於格物以致其知也。

《答李敬子》

問:「鬼神之所以幽顯,《上蔡》云:『動而不已,其神乎!滯而 有跡,其鬼乎』?燔謂鬼雖為屈,久而必散,似無滯留於 跡之理。」曰:「『神顯而鬼幽』,上蔡『滯而有跡』之語,誠如所 論,其他大概亦是如此。然夫子所以答季路之問者, 又所當思也。」

《論在人鬼神》

問:「生死鬼神之理。」明作錄云問鬼神生死曰精氣凝則為人散則為鬼又問精氣凝時 此理便附在氣上否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有理而後有氣,雖 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主,人得之以有生。氣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