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所求請解縛。諸天等皆云:不能。乃至到梵天所, 合掌言:「為我解卻。」梵天答言:「十力世尊弟子所作,我 力微弱終不能解。假使毘藍猛風不能吹卻,寧以藕 絲懸須彌山,欲解此縛,無有是處。」魔語梵王言:「汝不 能解,我當歸誰?」梵王語言:「汝疾皈依《優波毱多》,乃可 得脫。如因地而倒,還扶地而起。若不皈依,則壞汝天 上之樂,壞汝名稱尊貴一切諸樂。」魔見如來弟子勢 力,大梵天王猶言語恭敬:佛之勢力何可度量,若欲 加惱於我何事不能大悲憐愍故,不加惱於我。今日 始知如來具足大悲,「成就大慈,得真解脫。我為無明 所盲,處處觸惱,然佛慈悲平等,未曾惡語加我。」受梵 王語已,即時破除憍慢之心,往優波毱多所,五體投 地長跪合掌,白尊者言:「大家!汝可不知,我欲菩提樹 下乃至涅槃,於如來所多作惱亂。」尊者問言:「汝作何 事?」答言:「昔佛於婆羅門聚落乞食,我掩蔽眾心便不 得食。」佛以不得食故,即說此偈:「快樂無著積,身體安 輕便,若能於飲食,心不生貪著,其心常歡喜,猶如光 音天。復於耆闍掘山化作大牛,破五百比丘缽,唯有 佛缽飛在虛空。我更於異時,化作龍形,𦆑縛佛身七 日七夜。佛臨涅槃時,我化作五百乘車,擾濁河水,令 佛不得飲。略而言之,乃至數百觸惱如來。如來慈愍, 乃至不以一惡言而見輕毀。汝阿羅漢無悲忍心,於 天人、阿脩羅前毀辱於我。」優波毱多答言:「波旬!汝無 知見,捉我聲聞,比度如來,不可以芥子同彼須彌螢 火之光等於日月,一滴之水同於大海。如來大悲,聲 聞所無,佛大慈悲故不治汝;聲聞之人不同於佛,故 我治汝。」魔言:「以何因緣?我從忍辱仙人已來,乃至成 佛,所作惱亂,恆見慈愍而不加害?」答言:「有不善因緣 於佛造惡心,此罪雖積,佛不毀汝。所以爾者,意欲令 我調伏於汝,使汝於佛得敬信心。由是心故,不墮地 獄、餓鬼、畜生。佛以是事故,初不曾以一言毀汝,是故 於汝恆生悲心。佛以善巧方便,欲使汝生於信心,由 是少信因緣能得涅槃。略而言之,汝善於佛生少信 心,以此信心洗除昔來數於佛所惱觸之罪,悉皆得 滅。」魔聞是語身心踊躍,如迦曇華樹,從根次莖乃至 枝條,魔王歡喜舉身毛豎。佛為大慈,從樹王下乃至 涅槃,慈忍於我,如父母念子,原除我過。魔王於佛法 生歡喜心,即起合掌白尊者言:「汝能使我生歡喜心, 是汝大恩。今日當為我解是三屍。」答言:「先當與汝作 要,然後乃當為汝解之。從今日後至於法盡,更不聽 汝惱亂比丘。」魔言:「當受尊教。」復語魔言:「當更為我更 作一事,我雖已見如來法身,不見如來妙色之身,為 我現佛色身,使我生愛敬心。若作此事是名為上。」答 言:「我亦先與尊者作要,我若現佛身時,汝慎勿為我 作禮。所以然者?如似伊蘭生樹,死為大象之所踐蹋。」 尊者言:「爾,我不禮汝。」魔言:「小待我入林中。我本曾作 佛形,誑首羅長者彼時所作,今為汝作。」尊者即為解 三屍尊者優波毱多作見佛想。魔即入林,化作佛身, 如似綵色,畫新白㲲作佛身相看無厭足。作佛形已, 右邊化作舍利「弗像,左邊化作大目犍連,阿難在後, 摩訶迦葉阿。」樓豆須菩提等,千二百五十大阿羅 漢等,圍繞侍從,以漸從林而出,至優波毱多所。尊者 爾時即起,合掌諦觀,而說偈言:「咄哉無常無,悲愍心 能壞,如是上妙色身,佛身為如此,乃為無常壞,身心 極著,作見佛想。」尊者合掌,復說偈言:「快哉清淨業,能 成是妙果,非自在天生,亦非無因作,面色喻蓮花,目 淨如明珠,端正過日月,可愛勝華林,湛然若大海,安 住如須彌,威光勝于日,徐步喻師子,顧視如牛王,色 澤喻紫金,百千無景劫,淨修身口意,以是故獲得,如 此勝妙身,怨見尚歡喜,況我當不敬尊者?」說是偈已, 觀佛心至忘不憶本要,忽然即時投身五體,禮敬魔 言:「尊者!云何違於言要?」尊者問言:「違何言要?」魔言:「汝 許不為作禮,今云何五體投地而作禮也?」尊者言:「我 知無上世尊久已涅槃,見此形容如似見佛,為佛作 禮不禮於汝。」魔言:「眼見汝為我作禮,云何言不?」尊者 復言:「汝當聽我,不違言要,亦不向汝作禮,如似泥木 造作于天像及佛像,敬天佛故而為作禮,不禮泥木。 我亦如是,不勝見佛心歡喜故便起」作禮:「不以汝想 為汝作禮。」魔即還復本形,禮敬尊者而還天上。第四 日,魔憶念尊者,身自宣令恩德從天來下,欲破貧窮, 欲生天,欲得涅槃,當詣尊者優波毱多所,不見如來 大悲說法者,亦當詣尊者優波毱多所。摩突羅城中 諸人,聞尊者優波毱多能調伏魔者,耆舊人民數千 萬眾皆來向尊者所,尊者見眾悉以聚集,即上師子 座,說種種妙法,令百千眾生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 萬八千人出家得阿羅漢道,「於優留曼茶山作房,廣 二丈四,長三丈六。從我受得阿羅漢者,悉以一枚長 四指籌著房裏,一月之中,有萬八千籌擲著房裏。」尊 者!如是名稱,滿閻浮提,皆言摩突羅國有優波毱多, 佛記教授坐禪最為第一。尊者優波毱多在摩突羅 國那羅跋利精舍,阿練若處住。時北方有一男子,念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6 (1700-1725).djvu/40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