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8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寶峰寺

寺在石門山,初名「泐潭」,唐馬祖藏塔於此,有權德輿 碑,張商英《記》。寺有選佛堂、藕潭、釣磯、冕旒山諸勝。

雲堂院

院在新建縣梅嶺,唐僧貫休居此,有《山居詩》。「休嘗畫 羅漢已畢,十五身忽從禪定起,自寫本身以足之。」今 第十六身是。

永福寺

寺在饒州府治東。梁鄱陽王蕭恢捨宅為寺。天聖一 年,有二異僧至,建石塔高三十丈。元至正二十五年, 劚基得玻璃瓶,中貯甘露,貢於朝,遂詔以「甘露」名其 門。明宣德七年,遷府治於右隙地。唐司馬姑蘇顧況 有詩。

馬祖禪寺

寺唐初大師行腳至此,見山頂址俱石,如立馬狀,因 名「馬祖。」至宋咸平二年,僧幻菴修行其中通禪慧。元 季兵燬,明洪武初重興。二十五年,歸併中興道院、靈 山庵入寺,為叢林禪寺。永樂八年,增三山飯堂。

東臺寺

寺唐景福元年建,名「資勝寺。」宋淳祐間,檀越楊漢兄 弟三人,俱登進士第。漢為東臺官,奏陞為東臺資勝 寺。元季兵燬,明洪武初重興。

寶積寺

寺在浮梁縣北隅,唐大中建。宋佛印修戒於此,手植 二柏,有詩。元末寺壞,明洪武甲子年重興。後有三賢 堂,祀蘇軾、黃庭堅佛印。

天寧寺

寺在廣信府上饒縣耆德坊,吳周瑜故宅址也。唐覺 範洪禪師開山,賜額「報恩光孝禪院。」宋政和二年改 今名。

景德寺

寺在上饒縣南一里許。舊有十五小院:曰「薌巖,曰浴 佛,曰報恩,曰《水陸》,曰孔雀,曰文殊,曰普賢,曰慈氏,曰 禪月,曰玉白,曰戒壇,曰齋庫,曰《泗州》,曰《廣信》,曰尊聖」, 俱宋景德間建。今存者報恩、孔雀、水陸、慈氏而已。明 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

普寧寺

寺在玉山縣信豐鄉,宋皇祐間建。寺後有武安塔。宋 陸子靜有詩,謝禹「武安塔」有《賦》。

鵝湖寺

寺在鉛山縣北十五里。舊名壽禪院,以鵝湖山改今 名。唐代宗大曆中,大義禪師披荊振錫,結菴峰頂。後 順宗朝,以庵置峰頂禪院,第二代雪峰敷禪師移臨 官道。咸平中,賜宸翰,歲許度僧。景德四年,改賜鵝湖。 有大義真身、慈濟菴、通濟廟、大義泉、新羅捨身崖、御 書閣、說法堂、「臨深」、「妙峰」、「躡雲」、「雙松」諸亭,皆經兵燬。宋 太宗、仁宗、真宗有詩,唐宋名人多題詠,是為邑之禪 院第一。道傍長松,延袤十餘里,云大義所植。明萬曆 間,養菴禪師自臨濟卓錫寺中,重興法席,戒律精嚴, 遠近尊師之,宗風復振。唐韋處厚有碑。宋曾鞏有《佛 殿記》,明顧錫疇有《養菴和尚碑》。

海智寺

寺在鉛山縣東南五十里,距大塵山之巔,極為懸峻。 唐昭宗景福二年,為龍福院,治平二年改賜有「法雲 堂」,堂之中有靈泉。今為邑第三禪院。

章法院

院在鉛山縣東四十里,踞天柱山,唐僧道和駐錫其 下,四方諸禪競宗之。初結草庵,後代遂為精藍。昭宗 乾寧五年,西林院,宋治平二年改賜。高林蓊鬱,飛湍 激洄,有中和堂、光閣、芙蓉軒、水月池左之銅鐘。天順 二年,檢校廬州刺史張崇鑄。或曰與上藍鐘同時,有 端拱元年觀音寺《僧令休碑》。今為邑第二禪院。張固 《和游章法院》詩:「劃見地輿藏勝境,始知天柱是名山。」

歸宗寺

寺在南康府紫霄峰下,晉王羲之故宅。「僧佛馱耶自 西來,羲之施宅為寺,唐智常禪師居之。宋嘉祐間,周 伯祥捨錢增修。」

開先寺

寺在廬山南麓。南唐李中主問舍於五老峰下,野夫 獻之,買為書堂。及即位,以為寺,名「開先。」太平興國二 年,賜名《開先華藏》。明天順初,都綱大然請賜今額。

能仁羅漢寺

寺宋咸平間,廣濟堅禪師建。寺成,章聖皇后夢十八 應真乞歸廬山,已而高麗來貢佛及羅漢、金像。詔就 寺奉置,因併賜藏經、土田、瑪瑙琴、象皮鼓。

雲居禪寺

寺在建昌縣,世傳顏雲捨宅為寺,又云僧道容相地 為之。江西節度使王鍾傳奏賜額曰「龍昌。」宋改曰真 如。仁宗書飛白字及賜僧了元袈裟,晏殊為記。

凌霄崖院

院一名「明真院」,唐僧馬祖建。今馬祖洞猶存。傍有石